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江蘇省天一中學 深化“雙新”實踐 讓每一名學生卓越成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6-29  閱讀:次   |
42.9K

  江蘇省天一中學全面落實新課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圍繞學生發展,系統規劃、整體設計、扎實行動,促進課程、教材、教學、考試、評價等有機銜接,轉變育人方式,努力讓每一名學生卓越成長,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課程育人構建三類豐富課程體系

  學校以“面向全體、興趣導向、個性發展”為原則,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學習和發展需求,建設九大課程基地(含85個特色館室),形成了三類豐富課程體系。

  第一類豐富課程:國家課程,包括必修、選擇性必修課程。學校從三個層面嚴格落實國家課程的實施:一是課堂教學從教師教學“三注重”走向學生學習“三注重”,即“注重情感體驗、注重自主學習、注重主動創造”,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二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科育人,充分發揮不同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三是進行素養導向的“大概念”教學探索。

  第二類豐富課程:社團課程、學校活動課程等選修課程。這類課程以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生活、發展學生志趣為導向,通過學校社團活動及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讀書節、大學節、豐收節等方式實現,如學校科技節專題報告會、人文社科專題報告會、學長課堂、家長課堂等。

  第三類豐富課程:學科拓展課程、先修課程、強基課程、共育課程等選修課程。這類課程有鮮明的指向性,即為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學校拓展資源和學習平臺,與30多所高校合作,實現共育培養。

  ▶生長課堂 形成多樣化的學習樣態

  生長課堂: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生動活潑地參與。課堂教學著力轉變教學方式,形成了問題式學習、項目式學習、泛在性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學校連續舉辦18屆全國“聚焦課堂·生長課堂”研討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近30個省份3萬多名教師參與交流,成為全國性教學研討平臺。

  學習樣態: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雙新”背景下,學校教學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催生了學生學習樣態的多樣化——基于真實問題探究的創造性學習、基于“分領域、主題式、項目化”學習資源的混合式學習、基于社會實踐的非認知學習等。

  自主學習:天一科學院自主學習模式。整合科技社團、選修課、研究性學習等課程形式,以項目為載體,以“三高(高中、高校院所、高新企業)合作”共享資源、共建創新實驗室,在專家教授的指導下,獨立或合作開展科研項目模擬研究和創新實踐,為自主學習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實踐范式,獲基礎教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多元評價 探索基于大數據的學生綜合評價改革

  構建數字化評價平臺。學校根據學生綜合能力分析要求,進行建模、綜合測評;跨系統獲得學生在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自我認識和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成長過程數據,為學生“畫像”,形成動態學生成長檔案。

  制定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學校制定《江蘇省天一中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更好地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并及時進行自我調整。

  形成專題活動評價方式。參加校本選修課、研究性學習課題、社團自主研究活動的學生,滿一定學時、考核合格均可獲得相應學分。如天一科學院形成了三級評價體系,即社團內特長考級認定、科學院內學術榮譽晉升、社會科學權威機構的學術鑒定。

  ▶發展指導 建立“基于節點”的學生發展指導體系

  把握學生發展指導重要節點。學校系統梳理了學生高中三年成長的37個重要節點,適時、適度、適切地開展以問題解決、價值引領、關鍵能力為導向的學生發展指導。

  形成學生發展指導制度。一是教師全員指導制,包括首遇責任制、全員導師制等。二是學長同伴指導制,包括在校學長指導制、高校學長指導制、校長小助理制等。三是家長、社會精英指導制等。

  構建學生發展指導實施體系。一是理想信念指導,如人生目標指導、生涯規劃指導等。二是學生心理調適與性格完善指導,如人際交往指導、情緒管理指導等。三是學業發展指導,如選課與選科指導等。四是生活指導,如日常行為指導、衛生與健康指導等。

  ▶師資建設 形成“項目共同體”教師發展模式

  “項目共同體”教師發展模式。學校提出“項目共同體”教師發展模式,包括問題墻、項目組、共同體、活動串、指導鏈、資源庫等要素,項目化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學校建設了3個博導工作站、6個合作交流聯盟、36個名師工作室、30個項目實踐共同體、42個課題研究共同體。

  “鏈式”培育與“立交橋式”教師發展通道。學校推行“青藍工程”“先鋒工程”“名師工程”等,形成“考核期教師—教學新秀—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特級教師”的“鏈式”培育機制;為教師提供“點對點”服務,實行菜單式定制,形成“立交橋式”職業發展通道。

  “課題研究,項目推進”工作方式。學校建立了校本教研制度,將課題研究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教師參與校本教研覆蓋面廣、層次高,每個教研組、每個部門均承擔省、市、區相關課題,學校被評為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多名教師獲評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模范教師、江蘇教師年度人物。

  ▶綜合育人 創新“三高協同”育人方式

  學校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創新育人機制,建構了“三高協同”育人體系。“普通高中‘三高協同’育人方式實踐創新”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目標協同:培養積極的生活者。“積極的生活者”是具有經營幸福人生和推動社會進步的愿景與能力的人,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樂于合作、主動創造、積極擔當”。

  主體協同:建立“三高協同”共同體。組建“三高協同”育人委員會,形成共同體協同機制、課程共建機制、聯合培養機制等。

  課程協同:催生豐富學習樣態。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建設開放的學習環境,構建三類豐富課程,促進學生學習樣態的多樣化與評價的多元化。

  方式協同:協同育人的“三高合作”方式。學校形成“共建平臺、共創課程、共研項目、共享資源”等協同育人的“三高合作”方式。

  資源協同:營造“跨學科、項目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學校與百所高校、高中及百家高新企業共同建設9類專項合作平臺、11種不同領域課程、27類合作研究項目、7種類型學習資源,建立育人共同體,形成了協同育人的新路徑。

  學校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源和機會,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成為“積極的生活者”。(陶波)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