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武漢理工大學 打造研究生教育產教融合理工模式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3-03  閱讀:次   |
42.9K

  武漢理工大學聚焦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產教融合這一主要對象,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改革導向,積極推進以地方研究院、行業、企業為載體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形成了多元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產教融合模式,有效提升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

  “國家政策引導+多方合作”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

  學校堅持“四個面向”,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國家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武漢理工大學海南研究院為試點改革載體,形成“國家政策引導+多方合作”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

  學校與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進行工程碩博士聯合培養,采用“1+X”培養模式,實行校內導師和企業兼職導師“雙導師”制,實行聯培企業、企業兼職導師以及專業實踐、論文選題開題、科學研究等培養過程的關聯綁定。結合企業對創新人才的知識結構、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需求,以現有相關學科專業培養方案為基礎,由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由校企“雙導師”共同制定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打造“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共同培育核心導師團隊、開發核心課程、攻關核心技術,實現了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和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臺融通、政策暢通的“四共”“四通”工作機制,打造了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樣板間”。

  學校對接海南自由貿易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響應“四點一線一面”戰略布局,服務海南省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在海南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建設武漢理工大學海南研究院,每年單列200余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指標。學校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充分發揮海南政策優勢和學校材料、交通、土木、信息和設計等多學科交叉優勢和人才優勢,在海南研究院建設“海洋建筑材料與土木工程中心”“海洋新材料與裝備技術中心”“綠色船海裝備與智慧港航中心”“海洋工程與環境大數據中心”“郵輪游艇與文化創意設計中心”和“南?茖W中心”等六個教學科研中心,同時充分把握海南省博士科研項目資助、人才引進柔性獎勵等激勵政策,積極引導師生進駐海南研究院,已組建21個教學科研團隊,成員417人。肖漢斌教授領銜的武漢理工大學港口物流工程研究團隊、熊盛武教授領銜的物流區塊鏈與車聯網關鍵技術團隊和李新平教授領銜的遠海島礁土木工程建設與防護團隊等3個人才團隊入選“海南省首批雙百人才團隊”。學校還充分利用國家教育部門、海南省對研究生教育的支持政策,創建高等教育創新聯合體,與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合作,建立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優質課程資源、科研創新平臺資源共享機制,提升了研究生教育課程質量,提高了研究生科研條件和水平,保障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為海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層次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

  “地方政府部門支持+校地聯動”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

  學校與地方政府部門加強合作,以襄陽改革示范區、武漢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為試點改革載體,形成了“地方政府部門支持+校地聯動”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學校充分發揮地方政府部門的統籌協調作用,通過選擇合作領域、確立合作內容、設計體制機制等,全面深化校地合作。學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導師團隊的指導下,在相關地方研究院進行實踐環節學習,協助導師開展項目研究和技術攻關,通過參與實踐和科研活動,強化和檢驗理論知識學習的有效性,獲取生產實踐知識,提升專業應用技能,努力將自身發展成為企業急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學校與襄陽市聯合成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襄陽示范區,共建湖北省九大實驗室之一的隆中實驗室,以打造國家產教融合示范基地為目標,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依托政府部門的扶持政策、企業的支持政策和學校的配套政策,襄陽示范區結合襄陽市產業特點和企業科研項目組建面向產業需求的跨學科導師團隊,設置團隊研究生培養課程模塊,培養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軍后備人才。學校2021級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200余人于2022年9月入駐襄陽示范區,赴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航天化學技術研究所、五二五泵業有限公司等數十家企業研究生工作站開展實習實踐,受到企業熱烈歡迎。

  學校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建武漢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該院集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人工智能產教融合示范學院于一體,主動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聚焦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需求,加強人工智能與材料、計算機、信息、自動化、交通、汽車、機電等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突破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系列核心技術,探索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有效銜接機制,培養產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為武漢、湖北乃至全國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及汽車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企業全程參與+校企協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

  學校不斷深化產教融合,以128個研究生工作站(國家1個、省級20個)與行業骨干企業聯合開辦的“企業班”為試點改革載體,形成了“企業全程參與+校企協同”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學校與東風公司、烽火科技等大型企業開展了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工作,以企業轉型升級和研究生聯合培養捆綁銜接為關鍵,激發企業積極性,圍繞企業所面臨的技術攻關瓶頸,通過校企協同,有效彌補企業科技創新人力資源不足、理論創新支撐不足的短板。學校在招生簡章中明確了專業學位研究生需要在研究生工作站等聯合培養基地進行專業實踐,以提升科研實踐能力和職業資質勝任能力。學校聘請企業研發人員為企業導師,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科研合作項目及工作所需的基本條件,提供勞動保護、衛生安全保障。

  學校聯合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開辦“東風躍遷班”,圍繞東風公司“東方風起”計劃和科技“躍遷行動”戰略規劃,以“堅持育人為本、堅持產業為要、堅持產教融合、堅持創新發展”為建設理念,以激發學生創新創造活力為著力點,高度聚焦“技術應用創新和工程實踐能力”提升,面向國家“人工智能+”重大需求和現代汽車產業發展需求,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需要,通過創新課程體系、實踐體系、評價體系和能力認證體系,培養未來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所需的,具有崇高思想道德品質、扎實專業知識、卓越工程素養、多學科交叉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以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創新創業型、國際領軍型高端工程人才。“東風躍遷班”學員采用“1+2”培養模式,即第一學年在學校完成所有公共學位課、專業學位課及選修課程學習,第二、三學年在東風公司進行專業實踐、科學研究、實習和學位論文等工作。學校與公司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保障培養質量。由產學研特聘教授、青年優秀人才等組成的學業導師隊伍和東風公司技術中心首席總工程師、專業總工程師、行業資深專家等組成的產業導師隊伍構建學業導師和產業導師“雙導師”制,開展浸潤式實景、實操、實地教學,打造面向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的高端人才。公司為學生提供前瞻性科研項目、高端師資隊伍、開放式教學及實踐資源、科研平臺、定制化高端游學及國際化人才項目、補助津貼福利保障等。2022年共選拔46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涉及材料、機械、計算機等多學科、多專業。針對東風公司人才培養需求及發展要求,構建“科學家+工程師”高端師資隊伍,校企雙方圍繞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整合資源設計10門“東風班”特色課程,形成了“集中培訓+導師輔導+項目實踐”培養方式。“東風班”學員進入東風公司后,由東風公司組織專家開展教學,學位論文選題以學員在東風公司實際參與的科研項目為依托,在校企“雙導師”指導下,結合個人興趣和意愿選定。“東風班”學員學位論文的開題、預答辯、答辯均獨立成組,答辯組專家由校內導師、企業導師、企業高級專家聯合組成,共同考察實踐成果,分析項目協同過程中的問題,為今后提高“東風班”學員的理論、實踐教學質量提供參考。校企還共建了開放式教學培養與評測平臺,全過程采集“東風班”學員學習、實踐行為大數據,實行學員檔案電子化管理,通過多維度、可視化的數據分析對學員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的提升情況進行評價,形成“社會需求—教學活動—校企雙評—能力達成度—社會反饋”閉環多方評價及持續改進機制。

  武漢理工大學通過構建研究生培養模式多元體系,搭建起政府部門、行業、企業、高校合作育人平臺,以校企共建系列特色專業課程資源為載體,夯實研究生專業知識體系;以企業研發項目為載體,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以試點班為載體,探索全流程人才培養協同運行機制;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有效銜接,實現企業與高校之間資源共享,有效提高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2022年學校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進入研究生工作站或聯合培養基地實習實踐的比例達到90%,學位論文選題均來源于實際科研項目。2022屆2038名全日制專碩畢業生中有760人取得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實踐報告(含案例)、科技獎勵等多元學術成果,占總人數的37.29%;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就業質量顯著提高,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其中70%的畢業生到建材建工、交通和汽車三大行業骨干企業工作,為三大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大批優秀創新人才。今后學校將在推廣現有多元研究生培養模式基礎上,開展科教協同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全面提升學校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能力,不斷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

  (胡泳 梁傳杰 王秀梅)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