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 以革命精神引領時代新人培育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啟發和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重要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和中國共產黨的巨大政治優勢。武漢理工大學將革命精神充分融入高校時代新人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題中之義,為培育時代新人提供了理論參考與行動指南。
喚醒記憶,傳承譜系
筑牢信仰之基
革命歷史有記憶,革命精神有譜系。在中國共產黨100多年的風雨征程中,紅船精神、長征精神、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女排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建構了歷史長河的精神坐標,構成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并在新時代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人為偉大事業繼續奮斗。武漢理工大學聚焦革命先輩故事,打造“理工故事”欄目,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如磐初心凝聚奮斗偉力。通過開展“網上重走長征路”高校黨史故事接力講述、“黨在高校一百年——全國高校紅色校史精品主題展”等活動,引導師生堅定理想信念。
課程育人,文化育人
鑄就紅色之魂
紅色基因根植于中國共產黨人的血脈中,彰顯黨的根本宗旨、光榮傳統和革命精神。傳承好紅色基因,才能真正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首先,在思政課程教學中,武漢理工大學一方面制定科學統一的革命精神教育目標與主題;另一方面充分考慮大學生群體差異性,循序漸進地強化其對革命精神的認知與認同水平,結合革命傳統與時代需求,創新形式、豐富內容,兼顧教育的科學性與進步性。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注重推動思政課程由知識性向理論性發展,積極開展黨史微課堂、歷史名人心理剖析大賽等活動,讓學生在了解黨史的同時深入理解革命精神,強化認同感;通過舉辦中國紅色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全國學術研討會、黨史學習教育研討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學專題研討會等,貼近時代,將革命精神內涵融入時代奮斗教育。
其次,在文化建設上,武漢理工大學一方面充分發揮校史、校歌、校訓、校徽等校園文化符號的傳播作用,增強革命精神教育的滲透性;另一方面整合現有資源,借助傳統報刊、電視、廣播與新興網絡自媒體,豐富大學生文化活動,凸顯革命文化元素。開設“歌聲中的黨史”結對共建主題黨日示范課,以黨史為脈絡,以音樂和故事為載體,掀起全校黨史學習教育熱潮;通過建設黨史學習教育專題網站,全媒體開設專題專欄,構建“報、網、端、微、屏”等全媒體傳播矩陣,及時傳遞黨史理論、動態、經驗等;通過共和國百位將軍書畫作品展、“卓越之光”理工故事展等文化活動,深化新時代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凝聚育人力量。
強化實踐,擔當使命
補足精神之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革命精神來源于實踐,也在實踐中延續傳承。武漢理工大學一方面以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為著力點,強化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擔負責任的意愿;另一方面積極開發、整合革命精神教育實踐基地,開展革命精神紀念日主題活動、定期黨團日活動等常態化實踐,豐富社會實踐的形式與內容,增強學生的集體認同感。在“重溫前進路、堅定跟黨心”、暑期“三下鄉”等紅色專項實踐活動中,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七彩筑夢”服務隊為貴州省黔南州龍里縣奮進社區的孩子們帶去了紅色傳承主題教育課堂;學校把黨史教育從課堂搬到線下,形成定期主題黨團日活動,到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湖北省博物館等革命舊址和紀念場館參觀學習;校支教團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博物館參觀“人格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主題展覽,參觀學習不同時期共產黨員的手稿、家信、遺書等珍貴文物,感悟共產黨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的偉大精神;學校還成立了“紅色青春”社會實踐隊,為傳播紅色故事、弘揚紅色精神培養了一支出色的“后備軍”,鼓勵學生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楊瑩瑩)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