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財經學院 實施教育數字化轉型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長春財經學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出發點,從加強頂層設計、深化專業與課程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數字化資源平臺等方面,深入推進數字化轉型,提高師生數字素養,凸顯數字經濟辦學優勢與特色。
加強頂層設計
推動實施數字化發展戰略
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和全局性工作。學校將數字化轉型發展戰略納入“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立足“應用型、地方性、有特色”辦學定位,著力打造數字經濟辦學特色;制定《長春財經學院“十四五”信息化建設規劃》,全面謀劃、推進智慧校園和信息化建設;組建吉林省數字經濟研究基地和吉林省數字經濟學會,緊密對接吉林省新舊動能轉換、產業升級改造、數字賦能高等教育、數字經濟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重點領域和關鍵問題,開展前沿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和實踐探索,筑牢學校數字化轉型的理論基礎,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學校確立“一個目標、兩條主線、三個轉變”的改革思路,以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為根本目標,堅持交叉融合、多元協同兩條主線,推進辦學理念轉變、育人機制轉變、培養模式轉變,深入實施人才培養“四個一”工程(一院一特色、一系一金專、一師一優課、一生一競賽),全面推動教育教學向數字化轉型發展。
融入數字化要素
深化專業與課程改革
學校以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為根本目標,著眼新科技革命、產業革命與高等教育的結合點,打破學科專業界限和學院壁壘,通過數字賦能、文理工交叉、專業融合、產業對接,融入數字化要素,對傳統專業進行升級改造,積極開發建設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數字經濟等新興交叉復合型專業。各專業遵循OBE教育理念持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按照專業培養方案依托相關行業、培養過程適應行業特征、培養口徑符合行業發展、實踐教學對應行業功能的基本思路,重構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方式。在公共基礎、人文社科素養和專業基礎等模塊融入財經通識教育、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等課程,打造數智財管、互聯網金融、智慧物流等專業方向,通過現代產業學院、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新商科綜合實訓等平臺和課程,強化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和數字素養培養。同時,學校積極順應數字化轉型發展趨勢,融入“互聯網+”“智能+”等數字元素優化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內容,在文科專業探索開設“Python財務應用基礎”“會計信息化”“智慧供應鏈管理實訓”等跨學科、跨專業融合型課程,加強學科內部融合以及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推動教師結合學科特點和教育教學實際靈活選用在線教學平臺輔助線下教學和線上直播授課,以立項方式扶持建設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構建了一批互動性強、創新性強、理論與實際結合度高、實施開放式教學模式的精品課程。學校積極探索構建虛實結合、線上線下結合的“實體實驗教學項目+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專業實習實訓”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和實踐教學新模式,實現“課堂即崗位”“上課即上班”。
突出學生中心地位
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始終堅持個性化培養原則和社會需求導向原則,與政府部門、行業、企業等深度合作創建13個現代產業學院,構建“多主體、七共建、四對接”的多元協同育人機制,引企入教、推教入企、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開設緊缺人才培養定制班、項目班、精英班等,實施“3+1”“2+2”等培養模式,雙向介入人才培養過程,分類培養社會急需人才。各專業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字化素養,包括數字化專業知識與能力、信息收集與數據處理能力、數字交流與協作能力、數字安全與數字倫理意識及借助數字技術進行持續學習、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運用學校在線教學平臺、虛擬仿真實訓中心、現代化圖書館和全程貫穿式實踐教學平臺,創設個性化虛實結合的學習情境,提供多樣化和情境化的開放教育資源,構建開放化和社會化的“學習共同體”,提供個性化和精準化的學習支持服務等,有力支撐學生數字素養全面發展及知識獲取、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強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強化“以學為中心,以教為主導”的教育教學觀,不斷深化“課堂革命”,增強課程教學適應新媒體時代知識更新換代的能力,推進智慧課堂、“翻轉課堂”等混合多元教學模式改革,積極推廣探究式、小班化教學,通過推廣線上線下混合式、校企雙導師式、項目任務驅動式、師生互動式、團隊協作式等教學和學習模式,突出學生學習成果展示,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增強教學組織的創新性、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立足教學發展需求
完善數字化資源平臺
學校順應教育數字化和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全面推進智慧校園和信息化建設,建立完善辦公自動化系統和教學管理、學生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數字迎新、數字離校、資產管理、科研管理、數字圖書等應用系統,建成集數據交換共享平臺、身份管理平臺、統一信息門戶平臺于一體的大數據平臺,不僅有效提高了校內各部門的工作效率,還促進了教育教學的透明化和智能化,助力學校運營決策更加科學。學校與北京世紀超星信息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創建“長財在線學堂”在線教學平臺,引入超星爾雅通識課開通“通識廣場”,借助學校錄播室、智慧教室、專業實驗室和錢幣博物館等錄制在線開放課程,將線下課程教學資源數字化,助力學生實現“時時、事事、人人、處處”的泛在學習。學校引入教育質量監評系統,輔助教學實現學生課堂無感知考勤、學生課堂行為分析、督導在線評教、學生在線同步課堂等;引入教育教學評估軟件,全方位收集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和專業建設、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學生評教、教師評學等評估評價數據,實現教育評價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對于高校而言,實施數字化轉型不僅是積極響應“數字中國”戰略,更是促進高校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學校將進一步完善教育數字化標準體系、技術體系、治理體系和評價體系,加強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和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建設,全面提升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李樹峰 劉殿金)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