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煙臺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傳承非遺文化 打造舞臺精品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3-16  閱讀:次   |
42.9K

  近年來,煙臺大學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確立“挖掘利用膠東地區豐富紅色資源,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精心打造“熱血膠東·紅色育人”膠東紅色文化研究、原創舞劇《地雷戰》、膠東紅色音樂師生傳唱會等品牌,將“根植膠東紅色育人文化”作為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向。舞蹈編導專業在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同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入課堂教學,開設山東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秧歌)課程,提煉創新膠東紅色革命故事,將精品舞劇搬上舞臺,提高舞蹈編導專業學生的專業水平和舞臺實踐能力,促進專業教育與藝術實踐相結合。

  賡續優秀傳統文化

  鑄造舞臺精品佳作

  由煙臺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師生共同參演的原創紅色舞劇《地雷戰》,于2021年7月4日在煙臺膠東劇院公演。該劇從策劃到公演,歷時近兩年。創作團隊多次深入海陽當地考察采風,尋找歷史資料和創作靈感,將家喻戶曉的地雷戰的故事首次以舞劇形式加以呈現,彰顯了煙臺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教學水平積累和專業實力。舞劇由北京舞蹈學院教授田露、山東民間舞專家張蔭松擔任總導演,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許銳擔任編劇,亢竹青擔任作曲,崔曉東擔任服裝設計,學校還邀請海陽大秧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于信和修建國、鞠進東等專家指導授課。全劇共分為“引信”“埋雷”“造雷”“爆雷”“煙火”五幕。舞劇中雷主任、石大爺、趙虎、玉蘭等典型人物所展現出的英勇無畏精神,激勵著新時代青年和學生。觀眾對于發生在膠東大地上的紅色革命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被舞劇中人物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鼓舞。地雷戰作為中國抗戰史上極具代表性的作戰方式之一,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在中國舞劇領域,尚且缺乏以其為題材而創作的作品。在此背景下,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傳承膠東紅色文化,煙臺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在充分整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海陽秧歌”的基礎上,以海陽地雷戰為故事主線,以民兵英雄人物形象為基礎,采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海陽秧歌民間舞素材為動作語匯,用藝術手法加以凝練升華,生動展現了膠東人民在面對外強侵略時的民族大義和英勇斗志。

  舞劇《地雷戰》在中央電視臺《舞蹈世界》欄目、“學習強國”平臺播出,得到廣泛好評。這部舞劇讓當代青年學生學習革命先輩前仆后繼的英雄事跡,感悟偉大革命精神,成為地方高校一堂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課。與此同時,參演學生由課堂走向舞臺實踐,從學生變成演員角色,在專業水平和舞臺實踐方面得到全面提升,這也為培養舞蹈人才和學科進一步發展夯實基礎。

  聚焦地域舞蹈優勢

  凝練非遺特色課程

  舞臺精品佳作是學校教學成果日積月累的體現。煙臺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成立于2004年,始終堅持“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以人為本,質量至上”的辦學理念,以培養“高素質、重實踐、多元化”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目前,學校有音樂學、舞蹈編導兩個本科專業。舞蹈編導專業始建于2012年,同年招收本科生。多年來,本著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思路,注重強化基礎教學:一是以藝術實踐反哺教學、檢驗教學。學校原創的男子群舞《闖海人》、女子群舞《冰心的海》獲山東省泰山文藝獎;原創紅色舞劇《地雷戰》入選山東省“百年征程時代華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山東省優秀劇目展演;群舞《母親的麥田》、獨舞《劉胡蘭》獲第十五屆山東省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一等獎;獨舞《悠然情韻》和《云端上的日出》分別獲山東省第七屆、第八屆高校音樂舞蹈專業師生基本功比賽二等獎。二是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工作重點。學校發揮專業優勢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先后受邀參加上海合作組織2018年青島峰會、國際葡萄酒節開幕式等各種大型文藝晚會演出。

  近年來,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培養的畢業生陸續成為北京舞蹈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民族大學、首都師范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山東藝術學院、四川師范大學、新疆藝術學院等高校碩士研究生,并任教于太原師范學院、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歌舞團、煙臺藝術學校、煙臺市青少年宮等各大高校和文藝團體。2018年,學校與白俄羅斯國立文化藝術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3+1+1”項目);2019年,與韓國檀國大學音樂學院就研究生人才聯合培養(“3+1+2”項目)事宜初步達成合作意向。人才培養的國際合作新模式探索,為學校培養高水平和多元化人才提供保障。在課程設置方面,學校以舞蹈編導理論為主干學科,設有單雙三人編舞技法、單雙三人結構法、山東三大秧歌素材課、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群舞技法、中國古典舞基訓、現代舞基訓、舞劇結構法等。聚焦地域舞蹈資源優勢,凝練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舞課程。近年來,學校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海陽大秧歌納入舞蹈編導專業課堂,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梳理劃分不同角色、不同風格的表演性組合,提升學生表現力,強化肢體訓練。

  挖掘本土文化

  助力非遺傳承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積淀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藝術創作中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也是創造性轉化過程中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音樂舞蹈學院作為藝術學院,竭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培育有理想、有信念、有本領、有擔當的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和時代先鋒。

  高校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陣地。近年來,煙臺地區大力推動本土地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海陽當地每年正月十三的“祭海大典”、正月十五的“海陽秧歌節”等,老少皆舞,頗具看點。海陽大秧歌已有600多年歷史,通過“舞、唱、演”的表演方式,成為當地老百姓節慶時節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讓當代學生逐步學習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煙臺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將非遺元素引入課堂,提煉成教材,在校園大力弘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美育。從藝術的角度挖掘膠東紅色文化題材,進行文藝創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成功創作轉化藝術精品舞劇《地雷戰》,使其成為煙臺大學愛國主義教育特色品牌。學校致力于挖掘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膠東紅色文化,組織教師每年深入民間采風,把握文化根脈,汲取養分,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海陽大秧歌,提升專業教學能力和藝術水平,努力培養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和編創人才。(鄧湯俊妮)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