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職業師范學院打造“跨界融合·鏈式融貫·資源融通”國際化“12356”協同育人體系
“大思政·大產業”賦能“智能+”專業集群 ——廣西職業師范學院打造“跨界融合·鏈式融貫·資源融通”國際化“12356”協同育人體系
廣西職業師范學院新工科以面向中國—東盟、區域特色產業提供優質師資人才和產業技術復合型人才為出發點,創新“大思政”服務“大產業”、“大思政”培育“大先生”、“大思政”產出“大作品”的“智能+”專業集群人才培養機制,把思政元素融入區域船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等特色產業,以“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形成校企一體“大思政”體系。學校以“智能+”的方式聚集物聯網工程、人工智能等10多個專業上百門復合式課程,形成專業集群,充分發揮潘翔教授、林興志教授負責的兩個廣西高等學校高水平創新團隊作用,依托智能網聯汽車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船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實體平臺,打造“跨界融合·鏈式融貫·資源融通”的“12356”協同育人新體系。
1核心:“大思政”服務“大產業”發展內核
學校推進“智能+”專業集群課程體系國際化改革,培育學生國際化視野、國際化思維與適應國際化技術水平發展的技術技能。“智能+”專業集群的發展明確了“大思政”服務區域特色產業為核心的教育教學體系,打造系列嵌入式思政“金課”,把思政元素以故事形式潛移默化地嵌入每一門課程,跨界融合到產教作品的技術設計、產品生產服務中,匯聚校企協同育人大能量,使技術設計與生產服務精于工,使技術創造者極致創新而匠于心,使青年學生勇于擔當而品于行,形成新時代“大思政”服務“大產業”發展內核。
2產出:校企一體產出“大作品”與培育“大先生”
學校“引園引企入教,變形變革生產”,深耕區域船聯網、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特色產業,鏈式融貫打造“學校—園區—企業”“三協同”育人共同體。注重“大思政”服務“大產業”全過程,服務船聯網領域,為整個西江流域提供北斗智能過閘等服務;服務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接入了11家廣西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服務過程講貢獻、講教學與科研產出。校企一體協同創新“大作品”,推動成果轉化,共同獲得了廣西科技進步獎等各類獎項70多項、大學生創新創業類項目及獎項200多項;實行校企“雙導師”制,從不同的角度塑造學生品格、規范學生品行、提升學生品位;共同培育“大先生”,培養了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專家、廣西教學名師、廣西高校卓越學者、自治區優秀教師等一批高水平教育者,7人獲得教授、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等正高級職稱。
3段式:科產教融通“大產業”生態鏈
“三段式”科產教融通“大產業”生態鏈包括產教供應鏈催生新工科“智能+”復合課程集群發展階段、海量校企互聯資源建設階段、全生態網格化節點型國際化工匠人才培養階段。學校建立和實施產教共建共享頂層機制、跨界融合技術驅動機制、擇優去劣淘汰機制、產業鏈聯動示范機制、迭代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建立“三段式”科產教融合生態鏈標準化體系,編制了《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平臺建設規范》等11項廣西地方標準與團體標準,深度嵌入中國—東盟等國際化服務元素、技術元素,向70多所高校、180多所中職學校、2萬多家大中型企業開展了意見征求與標準宣貫,使“三段式”科產教融通生態環境標準化運行。
5重構:“五源”重構“智能+”專業群復合課程
學校根據“大產業”的科技和人才需求,以“產業內驅—創新潛力—核心技術—專業匹配—國際生態”“五源”重構“智能+”專業群復合課程,形成新工科職業師范型、應用型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8套。打造了“交通物聯網”“Arduino硬件開發”“職業教育學”等系列省部級一流課程及省部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以點帶面形成“物聯網通信技術”“3D打印技術”等20多門“智能+”一流課程集群,在課程體系中嵌入了課程思政內涵。
6融合:教育與產業鏈供給側改革“六融合”
學校實施“學科和產業—教師和工程師—學生和工匠—理論和實踐—課堂和車間—作品和產品”教育與產業鏈供給側改革“六融合”。將智能網聯汽車、船聯網、智能船舶等“大產業”真實項目融入教學與科研,教師承擔工程師的研發工作,學生承擔工匠的操作工作,使課堂變成研發車間,課堂作品能夠延伸為企業的產品。師生的專利、軟件著作權、科技成果登記等100多項成果直接得到教學和企業應用。
國際化“12356”協同育人體系提出了“大思政·大產業”賦能“智能+”專業集群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新思路,形成了專著、論文、專利、標準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成果。學校選取西江水運物流、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兩大區域特色產業作為產教融合示范推廣,同時與100多所中職院校開展專業群國際化人才培養。學生通過學習重構的專業集群復合課程,在實體環境和虛擬環境下開展產教融合實踐,技術技能、科研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國際化視野和思維得到培養。學校創新的育人體系為應用型高校和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有益借鑒,具有推廣價值。
(李玉梅)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