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黨建引領聚力 產教科創賦能 ——東營職業學院鑄就服務鄉村振興“東職品牌”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6-23  閱讀:次   |
42.9K

  職業教育是支撐鄉村振興極為重要的人才之源、智力之源,辦好面向“三農”的職業教育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東營職業學院在服務鄉村振興的征途中,聚焦聚力組織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五大振興”,發揮自身人才、技術、資源等優勢,以專業鏈、人才鏈、技術鏈、科研鏈、創新鏈等密織“服務鏈”,在賦能鄉村振興的強度、密度、力度、精度、效度上下足功夫,在助農、惠農、興農、富農上淬煉服務鄉村振興“東職品牌”,成效顯著,2022年學校獲評山東省鄉村振興示范性職業院校。

  黨支部聯學共建,助推鄉村組織振興

  東營職業學院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解放思想改作風,服務“三農”零距離,積極參與東營市“萬名干部下基層”活動,推動問題在一線解決、作風在一線提升、成效在一線體現。

  學校經濟貿易與管理學院黨總支與東營市墾利區董集鎮楊廟社區黨委開展“黨支部聯學共建”活動,打造“組織共建、文化共榮、資源共享、社區共進”的黨建工作新格局,深度參與楊廟社區“文旅興農”項目,提供一站式“電商助農”服務平臺,搭建惠農綜合服務平臺,全方位持續開展惠農服務。

  學校與東營市農村黨支部結對共建,創新農村“兩委”干部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一是“學歷+能力”,在完成學歷教育規定課程的基礎上,根據農村基層干部工作實際,開發專題培訓和現場教學資源包。二是“教師+技師”,選拔熟悉農村基層工作的博士、教學名師等擔任專業課教師;聘請農業專家、“鄉土人才”擔任實踐課教師,建成40余人的服務“三農”人才培養教師庫。三是“平臺+講臺”,把學歷教育辦到學員家門口,把課堂安排在田間地頭,打造東營市農村基層干部實踐教學基地33處。實現了東營市農村“兩委”成員專科以上學歷教育全覆蓋,累計為區域鄉村振興培育專科以上學歷人才4600余名、村均2.7名,面向農村特色產業和涉農企業開展培訓1.2萬余人次。學校獲評“教育部門‘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招生先進單位。

  培育“鄉土人才”,助推鄉村人才振興

  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和鄉村治理人才,可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活力。

  培育“新農人”成為“興農人”。東營職業學院致力于培育“新農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一是創立了“綠色視野、紅色情懷、特色技術、創業本領”的“新農人”培養理念,堅守“樹木樹人、育技育魂”初心,厚植“知農愛農”情懷;二是探索了“以研立教、以研導學、以研促創”的特色園林職教新路徑,組建院士引領、師生參與、“大院大所”科研力量和科技平臺支撐的團隊,形成特色新課程,打造了教育鏈與人才鏈、產業鏈與創新鏈有效銜接的育人新生態;三是創構了“工學研創”四維驅動的專業教學新模式,依據四季農時規律,重構“筑基+工匠+探索+創業”菜單式教學“四模塊”,打造“校+田+研+創”開放式教學“四課堂”,創立“工+學+研+創”四分制評價,創生了“非標化培養、差異化成才”的特色教改新格局。多年來,學校農林類畢業生對口就業率在80%以上,學生創辦農林企業85家;涌現出優秀返鄉創業人才王俊達、山東省優秀“第一書記”謝文薈、上海交大園藝青年科學家肖坤等一批技能型、復合型、創新型畢業生。

  智力援疆,助力人才“穩扎根”。學校與新疆疏勒縣簽訂人才培養共建協議,推進實施“東營·疏勒智力援疆‘百千萬’人才培養共建工程”,計劃利用3年時間,為疏勒縣培養“500名黨政干部、1500名村(社區)骨干、8000名技能人才”,培養造就一支適應疏勒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基層干部和高素質人才隊伍,服務于疏勒縣鄉村振興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展特色產業,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充分依托學校食品藥品工程技術國家協同創新中心、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國家生產性實訓基地,組建中草藥、畜牧養殖、鹽堿地種植等7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鹽堿地現代農業產業學院,建成鄉村振興技術服務平臺12個,打造“科教研創”新引擎,服務鄉村產業振興。

  本草留香,探索林藥間作中草藥種植模式。建設山東省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草藥創新團隊東營試驗站,承擔“十四五”山東省農業產業體系中草藥創新研究,成功探索了林藥間作中草藥綜合開發復合型經濟增收新模式,創建了“科研+基地+農戶+專業社”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扶持農業合作企業30余家,輻射周邊9個縣區5萬余農戶,產生經濟效益3億元,支農成果被多家權威媒體關注報道。“山東大宗根莖類中藥材生態生產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良種良方,開展耐鹽堿飼草種植試驗推廣。深入參與中國科學院“創建生態草牧業科技體系”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共同開展優質飼草篩選評價研究及耐鹽堿牧草資源圃建設,合作研發鹽堿地“良種+良方”種植體系,革新中重度鹽堿地改良和種植方式,攻克鹽堿地種質資源等“卡脖子”難題,共種植甜高粱、燕麥草等11種耐鹽堿飼草,篩選種質資源2000份以上,推廣耐鹽堿飼草種植面積5000畝以上。

  產教深度融合,加快建設鹽堿地現代農業產業學院。面向黃河三角洲耐鹽堿農林技術、數字農業、風景園林、農產品特色加工、農業智能裝備制造等現代產業,對接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將學校黃河三角洲耐鹽堿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群整體遷入,合作共建鹽堿地現代農業產業學院,規劃占地面積300畝、建筑面積9.12萬平方米,設有園林技術、現代農業技術等6個專業,招生規模2000人,帶動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科技產業集群,開展個性化人才培養,深度融入鹽堿地利用、生態建設等,為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開發建設和區域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貢獻科技力量。

  建庫護“芯”行動,助推鄉村生態振興

  種質資源被稱為農業和林業的“芯片”,學校根據東營市自然條件和鄉村建設實際,聚焦“護‘芯’、植綠、振興”目標任務,開展耐鹽堿樹種護“芯”行動,書寫植綠新篇章。

  建庫護“芯”培育耐鹽堿樹種。學校與東營市黃河口鹽生植物研究所共同建設黃河三角洲耐鹽堿樹種種質資源圃1036畝,2020年被山東省自然資源部門評定為東營市耐鹽堿樹種種質資源庫(異地庫),建立了“山東省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東營工程建設中心,有效保護并發展了耐鹽堿樹種這一“芯片”。學校兩名教師被評為優秀科技特派員。2023年,“黃河下游‘金箭’白蠟等新品種(良種)高效繁育與示范推廣”獲批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

  “植綠”富農賦能生態振興。學校通過建立耐鹽堿種質資源圃和開展科技推廣,使東營人逐漸認識到鹽堿地上種樹已不再是一個難題,從種樹到“種富”,從荒蕪到“植綠”,實現了產業與生態雙循環發展,目前已經推廣的良種8個種質,建成示范林855畝,并在周邊地區推廣8000余畝,直接經濟效益高達8000多萬元,形成了經濟發展和生態振興多贏的發展大格局。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發揮學校文化專業群優勢,依托家庭教育學院平臺,推動形成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淳樸民風,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精神滋養和價值引導,為產業、人才、生態、組織等振興提供思想動力。

  慧耕心田,深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立體式打造“政府部門+行業+學校”家庭教育服務體系。在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的指導下,學校與地方政府部門共建家庭教育學院,牽頭組建全國鄉村振興產教融合聯盟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探索建立家庭教育服務體系。建成城鄉社區示范家長學校50余處,常態化開展親子教育指導服務。組建東營職業學院家庭教育志愿隊,成立“小紐扣”家庭教育學生社團,與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多家單位開展家庭教育專項行動。家庭教育學院入選山東省家庭教育實驗基地。

  全方位建設“基地+師資+課程”家庭教育服務資源。圍繞提升服務鄉村振興關鍵能力,建成由民政、衛生、司法等各領域一線人才組成的家庭教育服務智庫,與各級婦聯合作共建家庭教育服務實踐基地、社區家庭教育服務中心,開展系列講座培訓覆蓋東營市200多處城鄉社區。4門課程獲評山東省優質社區教育課程資源,3名教師獲評“齊魯和諧使者”、山東省“百姓學習之星”,21名教師獲聘山東省家庭教育志愿服務專家、服務者,2個項目獲評山東省“終身學習品牌項目”。

  推廣傳統手工藝,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蘆葦傳統手工藝為例,學校依托蘆葦手工藝省級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建立以葦編手工藝非遺傳承人李光祥為帶頭人的專兼結合教學團隊,開展蘆葦手工藝文化傳承教學、技術培訓及研究推廣,推動黃河三角洲蘆葦手工藝文化的傳承推廣和創新發展。

  下一步,東營職業學院將加快創新以平臺匯聚資源的合作模式,精準對接鄉村振興需求,不斷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加快探索以服務求發展的共贏機制,將“輸血式”無私奉獻變為“造血式”互利共贏,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構建高效思政課堂,變政策驅動為發展驅動,共享鄉村振興發展紅利,形成可持續服務與產出機制。擴大學習服務的群體,面向各類群體,開展補貼性培訓和市場化社會培訓,推動技能型社會建設,助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東營職業學院院長 解濤)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