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找準“四個著力點” 賦能鄉村振興
地方高校是全社會智力資源的重要聚集地,應當順勢而上,全面發揮其在知識、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中,為推進鄉村振興貢獻應有的智慧和力量。
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自2017年5月以來著力踐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通過發揮學校、教師、學生三大主體優勢,積極搭建平臺、拓寬途徑,有力促進了地方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以基層黨建為“核心點”
找準鄉村振興“定盤星”
鄉村基層黨組織是聯系農民、了解群眾需求的重要紐帶,也是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學校黨委統一領導下,以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為核心,找準“定盤星”,筑牢鄉村振興“壓艙石”。一是組建對口幫扶工作領導小組。調整成立由學院黨委書記領導、院級領導共同參與的對口幫扶工作領導小組,與學校領導不定期地實地走訪、蹲點調研和結對共建,多渠道了解對口幫扶單位情況,精準把握對口幫扶單位對未來生活的新期盼和新要求,制定年度幫扶工作計劃和任務分解方案。二是健全對口幫扶助力機制。定期與當地基層黨組織開展結對共建活動。同時委派一批政治強、作風硬、敢于擔當、業務能力強的骨干教師掛職幫扶,深入推進“紅色頭雁”領航工程。三是強化基層數字化能力建設。借助學校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平臺,協助指導鄉村基層黨組織建立“黨員之家”微信群和“e支部”,確保基層黨組織的信息能及時傳達,并通過在線打分的方式,實現民主評議。
以教育幫扶為“引爆點”
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鄉村要振興,教育幫扶要先行。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緊扣“民族地區需求”和“師范所長”,建立完善的教育幫扶體系,著力彌補鄉村教育短板。一是堅持“走進去”。針對涼山地區普格縣師資不足、結構性缺編、培訓困難等現實問題,學院采用分期分批幫扶的個性化形式,在不離崗、不離教的情況下,通過專家指導和培訓講座,讓教師在工作中學習,從不同視角傳遞研修與學習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經驗,不斷提高涼山地區教師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二是堅持對口幫扶。發揮學院教育學專業輻射優勢,對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專業學科進行對口幫扶,持續推進“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項目,完善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專升本對口專業幫扶機制。三是堅持頂崗支教。定期派遣一大批優秀師范生前往涼山地區開展頂崗支教定點幫扶活動,并對師范生頂崗支教全過程進行規范管理和指導。
以人才培養為“靶心點”
培厚鄉村振興“營養土”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確立了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的人才培育計劃,打好“幫+扶+引+助”“組合拳”,為鄉村振興儲備充足的人才資本。一是“幫”。開設扶持班和“一個都不能少”兜底式教育,為家庭經濟困難的鄉村學生提供專項資助,降低上學的門檻,開拓更好的教育機會,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二是“扶”。定期派遣一大批優秀師范生前往涼山州開展頂崗支教定點幫扶活動。同時,通過舉辦“一對一”培訓班,提升工程骨干教師能力,增強當地學校“自我造血”功能。三是“引”。宣傳鄉村振興戰略,對有志于鄉村創業就業的大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和答疑服務。組織其實地考察,了解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模式和運營情況,深入感受鄉村一磚一瓦的親切氣息。四是“助”。積極引導和支持退休專家到鄉村指導工作,并通過“傳、幫、帶”的方法解決鄉村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鄉村教師可以定期到學校開展學術交流與深造,逐步實現鄉村人才的“共建共生”。
以教育研究為“閃光點”
做實鄉村振興“硬底盤”
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非常注重教育研究在鄉村教育振興中的全局性、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首先是成立“民族地區鄉村教育振興研究中心”,確保鄉村振興的全局性。通過專業領域的深度合作與協調,強化資源整合和智力集聚的優勢,以服務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文化傳承和民族地方經濟發展的實踐為出發點,扎根于民族地區。其次是深入開展教育研究,確保鄉村振興的先導性。通過專家論壇、實地調研等方式精準把握當地鄉村發展問題實質,找準當地鄉村發展實際需求,為鄉村教育振興提供前瞻性和創新性的支持。截至2023年,學院緊密結合鄉村教育振興申報課題10余項。如“鄉村振興與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證研究”“涼山彝區教育振興鄉村與鄉村振興教育”等。再其次是組織學生開展走訪鄉村、田野考察和行業調研等實踐性項目活動,確保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實踐性項目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實踐機會,而且增進了教育振興鄉村與鄉村教育振興的良性互動,筑牢鄉村振興的根基。(雷承波)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