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理工大學 打造省屬高水平大學建設新樣態
2023年,是青島理工大學70周年華誕。70年辦學實踐,青島理工大學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堅守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家國情懷,先后培養了25萬余名畢業生,為國家建設與區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撐和創新支撐。
進入新時代,特別是入選山東省“強特色”高水平大學以來,青島理工大學圍繞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的目標任務,積極制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省屬高水平大學建設新樣態,在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改革、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捷報頻傳,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奮進之路。
塑造學科特色發展新優勢
工程學和材料科學學科分別進入ESI全球前3‰和1%;土木工程獲批省高水平高峰學科,機械工程獲批省高水平優勢特色學科;新增“網絡空間安全”“網絡與新媒體”等新工科、新文科專業。學校把學科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永恒主題,結合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補短板、強優勢,學科水平與層次不斷提升,學科專業布局優勢突出、特色鮮明。
近年來,學校立足學校定位和學科實力,聚焦學科建設關鍵要素精準發力,按照“優勢學科重點發展,相關學科突出特色發展,新興學科依托優勢學科交叉發展”的思路,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工程、基礎學科培育計劃、“優勢學科+”計劃,構建“345”學科發展矩陣,賦能優勢特色學科群數字化、信息化發展,圍繞智能、綠色兩大主題,做強土木建筑、機械制造兩大特色學科群,突出環境能源、空間技術裝備與可視化遙操作、城市信息模型等學科方向特色,有效提升了學校的核心競爭力,辦學實力日益彰顯。
截至目前,學校擁有本科、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涵蓋理工經管文法藝七大學科門類,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專業博士授權學科點、2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6個專業碩士學位點、66個本科專業。
開啟人才培養成長快車道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黨和國家賦予大學的崇高使命。青島理工大學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用實踐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
學校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發揮“青島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一體化建設聯盟”、新時代國企黨建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優勢,扎實推進“五育并舉”,建設100門左右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和一批實踐基地,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大思政課”體系,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
學校牢牢把握人才培養關鍵,出臺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5)、2022年秋季學期課堂教學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等文件,構建“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部門助題”平臺,結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院所、產業園區、鏈主企業,聯合共建科研機構、科教園、國家平臺等,深度探索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學校實施“1239”專業建設計劃,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材、實踐教學與創新創業教育、基層教學組織與教師隊伍、招生培養與就業聯動機制等9個方面全面建設一流本科專業:34個專業入選省級以上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其中20個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依托專業建成國家一流本科課程17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45門、校級一流本科課程61門,形成了校級、省級、國家三層次課程建設體系。新生態推動新發展,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等駛入快車道。
充沛科技創新驅動新動能
高水平大學建設要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地結合起來。學校緊扣三個“第一”,將高水平創新作為著力點,增強發展內驅力,在開展科技創新、推動創新成果轉移轉化中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連續三年獲批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杰青、優青,連續三屆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山東省專利一等獎,獲批國家創新引智基地、山東省空間碎片監測與低軌衛星組網重點實驗室、城市信息模型(CIM)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近年來,學校堅持推動“有組織科研”,出臺高質量成果獎勵與創新成果培育政策,培育和激勵有實力的團隊,實施重點平臺建設工程,圍繞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生態環境與新能源、新城建與智慧城市等學科領域,加大平臺建設資源投入與考核力度,努力承擔更多能解決共性關鍵技術問題的大項目,成為這些領域的山東省科研創新高地。目前,學校擁有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等6個國家教學科研平臺,擁有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山東省重點實驗室等39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和7個協同創新中心。
學校瞄準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對接山東省科技創新重大工程,發揮在工程建設與安全、航天測控、城市更新與智慧城市、高端裝備制造、生態環境與新能源等領域的科研優勢與特色,實施科研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人才團隊、基地平臺、科研項目、重大成果”聯系貫通的科研組織模式,推行“平臺—團隊—任務—資源—成效”一體化科研服務管理創新。一批攻關研究成果應用于高原列車、C919大飛機、北京冬奧會、探月工程、天問一號等重大項目,在膠東國際機場、沿海高鐵、跨海大橋、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設中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實現人才隊伍建設新突破
人才隊伍是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先后改革實施了人才引進與管理辦法、“禮賢學者”支持計劃實施辦法、博士后管理辦法、外聘教授聘任管理辦法、專業技術崗位評聘辦法等制度,堅持“外引”與“內培”相結合,打造人才高地,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注入源頭活水,人才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近年來,學校持續引進國際領軍人才作為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緊扣學科專業需求導向,優化人才階梯式培養路徑規劃,先后引育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羅斯工程院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杰青、國家工程人才等高層次人才40余人,泰山學者攀登專家、特聘專家、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省級人才84人;獲批國家“111”計劃2項、國家高端外國專家項目7項;培育“山東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3支、省高校青年人才引育創新團隊18支;機械工程學科李長河教授進入“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王明慧 曹玉潔)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