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鎮江高級中學 “潤心”思政 從“心”出發
2018年7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鎮江高級中學迎來了學校首批807名新生,意味著這所由江蘇省鎮江市對口援疆的“交鑰匙工程”呈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時光流轉,建校5年來,可克達拉市鎮江高級中學本著“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治學精神,秉承“潤心植綠和融共進”的校訓,堅持“為學生發展奠基、為民族復興盡責”的辦學理念,以“潤心”教育為內涵,辦學獨具特色,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之路,成績斐然。近年來,學校教師獲得國家獎項5人次,獲得兵團級獎項114人次,獲得師級獎項287人次。學校的辦學成績離不開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離不開全體師生的無私付出,更離不開學校自始至終堅持并大力推進的“潤心”教育和思政教育。
“潤心”教育凈化心靈
“潤心”教育,關鍵在“潤”。“潤”者,出自《易經·系辭》“潤之以風雨”,意為“加油或加水使不干燥”。所謂“潤心”教育,是指以學生的“心”為本,多渠道“滋潤”學生的心靈,積極培育教育領域的“和諧人”,實現學生與自然的人天和諧,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人際和諧,以及學生自身的身心和諧,并確保學生在獲得精神財富的同時將之轉化為物質財富,充分實現自身價值。
可克達拉市鎮江高級中學的“潤心”教育有著獨特的“三根支柱”,即“暖心”“養心”“亮心”三大行動,讓學校師生的“心”得到“溫暖”、得到“滋養”、得到“點亮”。“暖心”之“暖”,是“溫暖”之意。這種“暖意”使受教育者由衷地“愛上學習”,不斷滿足自己的求知欲,進而為能力提升“蓄勢”。“養心”之“養”,指的是“滋養”以“萌芽”,并加以“培育”,使之“長成”,也就是保持心理健康,使內心強大。“亮心”之“亮”,意為“點亮、照亮,使明亮”,指強化對學生的自我認同教育,使之認可自己,并不斷成長。
實踐“潤心”教育,是一項深化素質教育的復雜工程。學校以“育學生的‘心’”為本,積極構建課程體系,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充分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與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等方面教育,以“援疆情兵團根中華魂”為主線,大力推行“指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校本化課程思政建構與實施”行動,培養學生的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格和健全人格,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為學生終身發展啟智潤心奠定基礎。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促進其身心、道德、學業、人格的和諧發展。促進教師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要求,準確把握課程標準和教材,圍繞核心素養開展教學與評價;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高課堂實施水平;健全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建立平等互助的教學研究共同體,倡導自我反思與同伴合作,營造民主、開放、共享的教學研究文化,鼓勵和支持教師進行教學方式改革探索,形成教學風格和特色。
作為培養人的“主陣地”,學校統籌好育人的“供給端”與“需求端”,既做好管理者,又做好服務者,避免形成學生群體和教師群體的信息“孤島”。既深入教師,及時調研了解教師所思所想,又深入學生,及時了解學生所求所盼,做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催化劑”,精準對接統籌施策。不斷強化以師生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持續提升校園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為學生成長成才與教師教書育人打造“港灣式”“家園式”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與此同時,學校著力打造“潤思”“潤智”“潤家”三大工程:“潤思”意為“潤物無聲”和“大道行思”,“潤智”意為“潤澤生命”和“啟迪智慧”,“潤家”意為“溫潤而澤”和“安家樂育、安家樂學”。學校堅持加強黨建引領教學,提升“潤思工程”品質;創新校本資源建設,推動“潤智工程”落地;提升隊伍素質效能,夯實“潤家工程”根基。從目標設計、制度保障、機制構建、載體優化等各方面積極踐行“潤心”教育,利用多渠道“滋潤”師生心靈,努力將可克達拉市鎮江高級中學打造成培育“和諧人”的教育家園,實現師生與自然的人天和諧、師生間的人際和諧,以及師生自身的身心和諧,并實現從“和諧人”到“明德人”和“至善人”的進階,助力師生充分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真正將“培根鑄魂,啟智潤心”落到實處。
思政教育武裝頭腦
學校積極實踐創新思政教育方式,全方位提升教育水平,使其發揮潤物無聲的作用,真正落地見效。
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完善課程思政頂層設計。成立以校領導為核心的課程思政委員會和宣講團,校長親自抓、帶頭講,部門責任人具體抓、分類講,帶領教師系統學習黨史國情及黨和國家的教育路線方針政策。學校專業指導委員會設計論證,結合兵團高中特點,強化課程思政校本化頂層設計,最終設計出三種類型(模塊):國家教材學科課程(基礎課程)、綜合主題延伸課程(延伸課程)、學生實踐活動課程(實踐課程)。
強化課程思政思維,推動教學學術共同體成長。2022年4月爭創師市課程思政示范校以來,研討校本化課程思維導圖和課程體系框架,宣傳、論證、完善校本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方案及課程模塊,推動學校領導、學科組、教師思維觀念的轉化。一是合作確定主題。不同學科的教師兩人一組,在交流探究的基礎上,確立兩門學科的跨學科教學主題。二是教學設計先行。重構傳統集教學、科研、管理于一體的“教研組”活動,促成多學科成員融入,以確保教學設計撰寫的方向性、可行性和理論性。三是校本課程推進。每周五專設校本課程課,每名教師都要推進自己的教學設計,踐行自己的教學目標、主張,以便供包括學生在內的所有參與者學習、診斷、分析、反饋、指導、修正教學全過程等。四是專題教學研討。邀請江蘇省名師工作室入疆開展專題公開課現場研修,基于跨學科多師課堂教學,從跨學科主題、教學組織形式、情境問題設置效果、教學目標達成等諸多方面進行觀察、審視、評價,從而推動教師觀念思維的轉變、教學藝術的提升、共同體協作能力的發展,實現課程思政創新實踐能力的跨越式進步。
瞄準兵團特色文化,統籌學生實踐課程。學生社團“始于興趣,長于陪伴”,校美術社團、文學社、攝影社團、校園電視臺、廣播站等圍繞兵團主題多社團聯動,推動學校形成一批特色精品社團,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課程,提升校園文化品質。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調,鎖定兵團革命文化與兵團精神主題,組織全體師生、家長開展以“援疆情兵團根中華魂”為主題的各種全域征集活動。學校分年級統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以積極向上的兵團文化精神為導向,精心設計主題鮮明、內容豐盈、載體豐富、吸引力強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
結合兵團高中特點,夯實學校頂層設計,架構基礎課程、延伸課程和實踐課程三大模塊體系,依托學校建設有力的基礎學科、業務素質過硬的骨干教師、勤學樂思的青年教師、活動有效的校園德育,瞄準學生社團初建的現實狀況和校本課程盲區,在課程思政校本化實踐創新中反思、前行,為全校師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既蘊含著人類對教育活動普遍規律的領悟,又寄托著人民群眾對學校的期待和憧憬。可克達拉市鎮江高級中學從“心”出發,堅守精神家園,厚植家國情懷,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履行教育的職責和使命,呵護學子健康茁壯成長。(崔棟)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