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土木類“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實踐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4-07  閱讀:次   |
42.9K

  高質量培養“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所需人才,加速拓展“一帶一路”基建市場,是我國高校土木類本科人才培養的新任務和重要問題。2012年,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全職引進國家高層次人才BrunoBriseghella教授及團隊,開啟了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探索之路。2016年,學院入選國家“高校國際化示范學院推進計劃”,走上了國際化建設的快車道。

  在建設與實踐中,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提出了“具備全球視野、了解我國國情、通曉國際規則、熟悉外國語言和文化、熟知我國技術和標準,能勝任‘一帶一路’基建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人才培養理念,構建并實踐了“四個融合、三種途徑、四個建設”的“四三四”土木類“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即:通過中外合作辦學與傳統辦學相融合、國際優質資源與培養過程相融合、歐美工程標準與第一課堂相融合、教育國際交流與第二課堂相融合“四個融合”拓展學生的全球視野,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構建本土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開設中國文化系列課程、植入中國工程技術和標準、成立成建制留學生專班“三種途徑”,構建蘊含中國元素的外籍留學生培養模式;開展管理、師資、平臺和產學研用的國際化建設“四個建設”,為土木類“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堅實保障。

  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成效顯著。學生的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國際視野拓寬,創新能力、深造潛力和就業能力大幅提升;“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培養卓有成效,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程度、對中國技術和標準的掌握程度都明顯提高,留學生近70%在中資企業工作或留在中國繼續深造;國際化辦學環境全面優化,引進94人次國家高層次人才,獲批2個國家國際科研平臺、2個國際學術組織和1個國家實驗教學中心;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頗有建樹,獲批2個國家一流專業,3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完成10項國家教研教改項目,出版近40部中外教材和標準。

  構建“四三四”土木類“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以“高校國際化示范學院推進計劃”和土木工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為契機,構建符合國際慣例、具有中國特色的土木類“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第一,實現“四個融合”,構建本土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一是將中外合作辦學與傳統辦學相融合。開設本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并試行國際工程教育先進理念;通過師資共享、教改共研、課程互選、聯合參賽等舉措,將中外合作辦學與傳統辦學相融合。二是將國際優質資源與培養過程相融合。與14個國家和地區簽訂20份人才培養合作協議,開設近30門由外教主講的專業核心課程,并設立4個境外教學實踐基地。三是將歐美工程標準與第一課堂相融合。將歐洲鋼結構設計標準、美國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等國際主流工程標準融入20余門核心課程教學,使學生充分掌握國際通用規則。四是將教育國際交流與第二課堂相融合。與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等定期合辦海外教學活動,與意大利高校共建“中意交流中心”并連續舉辦四屆中意“結構形態”夏令營。

  第二,開拓“三種途徑”,構建蘊含中國元素的外籍人才培養模式。一是開設中國文化系列課程。依托福州大學人文學院等開設“漢字與中國文化”“跨文化話語與中國形象”等5門人文類課程,讓外籍人才熟悉中國文化。二是植入中國工程技術和標準。與國家交通部門、中國標準化協會等合作出版15部英文版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出版中文版教材20部、越南語版教材1部、英文版教材2部,參編英文版教材2部,在教學過程中以中國先進技術和標準培養“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三是成立成建制留學生專班。以“1年預科+4年本科”模式成建制招收老撾優秀高中畢業生,發揮地域優勢培養“一帶一路”國家人才。

  第三,開展“四個建設”,營造國際化辦學環境。一是管理國際化建設。成立國際咨詢委員會,對學院管理體系、人才培養問診把脈;出臺10份國際化建設文件,全職引進1名意大利籍管理人員。二是師資國際化建設。建立“引進一名高端外專人才+組建一支高端團隊+成立一個高端平臺”的引智模式,資助教師赴海外研修。三是平臺國際化建設。構建以2個國家國際平臺為核心、5個國際聯合實驗室為依托、2個國際學術組織為紐帶的國際化科教融合創新平臺體系。四是產學研用國際合作機制建設。建立“重要科研項目+重大工程項目+重點合作企業”的產學研用國際合作機制,通過國際合作項目反哺專業教學,為培養“一帶一路”人才提供前沿知識和工程實踐機會。

  土木類“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創新點

  第一,本土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將中外合作辦學與傳統辦學相融合,提升傳統辦學模式下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水平;將國際優質教育資源與培養過程相融合,建立了全過程、高水準的國際化辦學體系;將歐美工程標準與第一課堂相融合,引導學生全面了解工程應用前沿并熟知國際通用規則;將教育國際交流與第二課堂相融合,豐富學生跨文化交流與合作渠道,拓展了學生的全球視野。成果通過“四個融合”,創新了本土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使本土學生不僅具備國際視野、了解國外文化,而且熟知國際前沿、通曉國際規則。

  第二,“一帶一路”外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開設中國文化系列通識課程,幫助外籍人才深入了解中國國情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編英文版中國技術標準和中外文教材,并將其融入外籍人才培養全過程,既提升了外籍人才理解和應用中國技術和標準的能力,又傳播了中國技術和標準;成建制開設留學生專班,用中國方案為“一帶一路”國家系統培養工程建設急需的人才。成果借助“三種途徑”,以中國元素創新了外籍人才培養模式,使外籍學生不僅了解中國文化,還熟知并傳播中國技術和標準。

  第三,國際化辦學環境創新。成立“決策+管理+工作”三層次的國際咨詢委員會,出臺國際化建設系列管理文件并引進全職外籍管理人員,構建了國際化管理環境;建立“引進一名高端外專人才+組建一支高端團隊+成立一個高端平臺”的引智模式并資助本土教師“走出去”,提升了師資國際化水平;構建了“2個國家國際平臺+5個國際聯合實驗室+2個國際學術組織”的國際化科教融合創新平臺,提升了“一帶一路”人才創新能力培養水平;建立了“重要科研項目+重大工程項目+重點合作企業”的產學研用國際合作機制,為培養“一帶一路”人才提供了前沿知識和工程實踐機會。成果通過“四個建設”,創新了國際化辦學環境,為土木類“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教育創造了良好條件。

  人才培養與成果推廣應用成效

  本土學生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本土學生累計6000余人受益,其中,學生獲“挑戰杯”特等獎等全國性獎項百余項,45%的學生參與國際交流,25%的學生參與國際合作項目,學生出國深造率比實施前增加了6倍,50%的畢業生就業于世界500強企業,其中近30%參與了海外工程項目。

  “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培養卓有成效。“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累計650余人受益,所有留學生都選修了中國文化課程,30%的留學生在中國就業或回國為中國建設服務,另有40%在中國繼續深造。

  國際化辦學環境全面優化。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國際化管理團隊,組建了由9名外籍院士等組成的國際咨詢委員會;建成了一支高水平國際化師資隊伍,近5年引進高端外專人才94人次,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經歷的教師比例達60%,引育國家高層次人才7人;搭建了一套高水平國際化平臺體系,入選國家“高校國際化示范學院推進計劃”,建成國家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國際科研平臺2個、國際學術組織2個、境外實踐基地4個;完成了一系列國際產學研用項目,承擔國際合作重點項目3項,參與國際重大工程20余項。

  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成效顯著。3個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建成國家一流專業2個,獲批國家一流課程2門,開設由外教主講的專業核心課程近30門,出版英文版標準15部、國家和行業規劃教材20部、越南語版教材1部、英文版教材2部,完成國家教研教改項目10項,獲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

  成果推廣成效顯著。一是成果輻射全國高校。受國家教育部門、國家科技部門高度認可,高分通過首輪“國際化示范學院”評估;接待政府部門和高校訪問團200余次、中意“結構形態”夏令營學生500余人。二是成果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入選國家住建部門“一帶一路”工程應用典型案例,在“‘一帶一路’與國際化人才培養”國際論壇作主旨報告3次,接待希臘雅典理工學院等海外訪問團50余次,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合作國家從意大利擴展到“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25個。三是成果受到社會各界好評。獲國內外主流媒體報道100余次,教師獲中國政府友誼獎,入選“外教中國”年度人物。

  (賴志超)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