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學校 構建“雙業一體”課程 探索特殊教育新路徑
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秦淮特教學校”)創建于1983年,實施12年一貫制免費特殊教育。學校辦學集“教育、康復、生活適應、職業訓練與就業支持”于一體,以“一切為了特殊學生的生存與發展”為辦學宗旨,以“愛滿天下”為學校精神,以“告訴世界我能行”為校訓,以“明心開智、人人出彩”為育人目標,秉持“每名學生都是我們的寶貝”的學生觀,堅守“以學校之美成就生命之美”的價值追求,積極構建以明心、明理、明達為核心的“明智”學校文化。在深化培智教育教學改革中,通過系統構建學業、就業“雙業一體”課程體系以及探索“社會融合教育”和“生活教育”模式,不斷創新培智教育理念,打造職業教育品牌,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成果。學校先后被評為國家特殊教育校長與教師培訓基地學校、江蘇省特殊教育現代化示范學校、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實驗學校、江蘇省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先進集體等,成為全國特殊教育學校中的一所名校。
創新“雙業一體”課程,轉變教育理念
秦淮特教學校以“完善體系、課題引領、課程聯動、機制撬動”四輪驅動的方式,從2010年起,全面開啟學業、就業“雙業一體”培智課程改革探索,整體建構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及高中職業教育12年課程體系。
“雙業”即學業和就業。“雙業一體”有兩層含義,即學業與就業一體化、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課程一體化。“雙業一體”課程體系的建構,促進學校從注重“實用”和“職業”向注重“教育”轉變,立足每一名特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以“生活適應和社會適應”為核心,從特殊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學業、就業需求出發,關注當下與未來,以學業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特殊學生品德修養、文化基礎知識、生活技能和職業能力為目標,在國家課程基礎上一體化構建學校課程體系。其主要突破點在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即開始滲透職業啟蒙和職業勞動教育,三年高中職業教育也不忽視基礎文化教育和功能改善與提升,打通九年義務教育和三年高中職業教育,整體考慮、系統促進特殊學生全面發展。
“雙業一體”課程體系包括基礎類課程、康復類課程和職業教育類課程。基礎類課程為一般性、選擇性和活動性課程,主要有生活語文、生活數學、勞動技能、運動與保健等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適應能力。康復類課程為針對學生身心發展障礙特點開設的感知覺訓練課、動作與體能訓練課、問題行為干預課等,旨在對學生的身體功能障礙進行改善,也為學生從事職業勞動做好身心準備。職業教育類課程包括義務教育階段滲透職業教育的勞動技能課以及高中階段根據當地殘疾人就業需求和特殊學生就業意向、能力特點而開設的職業技能課。其中,高中職業教育開設的課程主要有秦淮小吃、中西面點、形體禮儀、崗位見習與實習等;義務教育階段特別開設的勞動技能課主要有手工編織、園藝、家政保潔等,都是高中職業教育的“一體化”銜接課程。相較于視力障礙學生以按摩課程為主、聽力障礙學生以服裝及美工設計課程為主,智力障礙學生的職業技能類課程更具有康復性和生活性特點。三類課程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共同指向生存與發展的課程理念。它們環環相扣,螺旋式上升,構成了不可分割的“雙業一體”課程體系。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采取階梯式分層設置課程內容,即低年級以“學會自理”為主線,中高年級以“學會生活”為主線,高中階段以“學會生存”為主線。同時革新課程教學模式,為每一名特殊學生量身定制個別化教育計劃和生涯發展規劃,并以菜單式課程教學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的需求。為建構學業與就業、校內與校外、當下與未來的銜接,學校還注重支持性課程資源系統的開發,為項目化實施、工學交替和產教融合建設體驗式、開放性學習環境。在校內建設康復長廊、園藝實訓基地、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等,聯合各企事業單位、院校、酒店等共同創建校外就業實訓基地,做到人才培養定向定崗。學校還結合當地實際,把“秦淮小吃”設置為高中職業教育核心專業,并對接市場形成特定的制作、培訓流程。該專業基于學生實際、彰顯地域文化,因而建成了豐富、獨特、可復制的培智學校職業教育“南京模式”。
秦淮特教學校創建的“雙業一體”課程體系,填補了國家培智教育高中課程空白,先后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并多次在國內外進行推廣介紹,輻射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數百所特教學校,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實施“社會融合”教育,敲開“孤獨”心靈之門
在教育教學中,秦淮特教學校發現孤獨癥學生存在社會適應困難問題。為此,學校建立了項目組,經過20年探索和踐行“社會融合”教育,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是確立了“生活全域、教育全程、社會全納”的教育理念。積極轉變育人方式,從關注孤獨癥學生的共性障礙轉向探索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支持學生個性化發展。學校成立了由特教專家和醫學專家領銜的孤獨癥學生跟蹤服務小組,為每名學生建立個人檔案,進行各個學段的全面評估、教育和康復支持,確保特殊教育服務的連貫性,促進孤獨癥學生的“全生涯”發展。二是創設多元整合、醫教結合、文化融合的“三合”教育模式。多元整合主要體現在學校課程方面,既包括課程形式的整合,也包含課程內容的整合。醫教結合將教育與康復有機結合起來,實現醫教結合多樣化發展。文化融合,即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校本課程,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三是構建“四融”課程類型,即在國家課程和學校“雙業一體”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針對孤獨癥學生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構和優化,突出適切性,形成智融課程、情融課程、理融課程和職融課程。“智”“情”“理”“職”對應的是支持孤獨癥學生未來進行社會融合的認知類、情感類、規則類和技能類課程,四大板塊串聯起學生成長的不同階段和多個場域,承載“自我照顧與獨立生活、智力發展、自我意識與自我決定、語言與溝通、人際交往、行為規范與環境適應”等教育內容的滲透、分化、統整,讓孤獨癥學生的社會融合教育成為一個更具生態性的有機系統。四是優選“四大”教育策略,即關注時機、激發潛能、創設環境、建立常規;聚焦“六項”關鍵能力,即指令回應、意愿決定、人際溝通、規范適應、傾向改變和技能掌握。2021年,南京市教育部門依托秦淮特教學校成立了市級孤獨癥兒童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以區域推動的方式促進南京市孤獨癥兒童教育工作更加科學、系統、規范地開展。
實踐證明,秦淮特教學校對“社會融合”教育的探索和實踐,助推區域形成了基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孤獨癥學生社會融合新格局。一大批孤獨癥學生實現了個性化發展,提升了社會適應能力。秦淮特教學校歷屆孤獨癥畢業生全部走上就業崗位。學校“社會融合”教育成果獲得江蘇省基礎教育類教學成果獎、“共享發展理念下自閉癥學生職業教育的創新研究”獲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相關研究被立項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相關成果經驗多次在國內外高規格學術會議上分享,吸引了美國、英國、瑞士等多個國家特教專家學者和國內千余所特殊學校同行來校考察學習。
踐行“生活教育”思想,成就精彩人生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就培智教育而言,“生活教育”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秦淮特教學校積極踐行“生活教育”思想,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而有益的探索。
首先,在“生活即教育”方面,構建了“生活化”課程體系,即把學校當下教育和學生未來生活通過學校課程自然結合,真正做到“特殊學生立場”的課程導向,立足學生實際,關注學生整體發展,把學業、就業看作“一盤棋”,共同指向“生活和社會適應”這一核心,讓課程因為“生活”更具生命力。小學階段以康復訓練、自我照顧能力培養和簡單認知為主,初中階段以勞動技能、潛能開發和認知學習為主,高中階段以職業技能培養和就業輔導為主。在貫通式的生活課程培養模式下,學生實現個性化生長。其次,在“社會即學校”方面,不斷開發校內外教育資源。在校園環境建設中,將中山陵、秦淮河、地鐵、銀行、美食老字號等情境在校園里有序呈現,成為學校生活化課程教學的內容和資源。建設了近300平方米的校內職業實訓基地,為學生將來快速適應工作環境提供良好條件。在教學中,學校強化在實境中學習,把課堂開在社會上,如去超市學習購物、去銀行學習存取錢、去地鐵站學習乘坐地鐵、到社會招聘會了解企業單位的用人標準等,真實的場景感知和與人互動,讓特殊學生學得輕松、印象深刻。最后,在“教學做合一”方面,創新教學方法策略。為了充分調動特殊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學校建設了專門的教具學具資源教室。同時,全校師生的校園一日生活都做到課程化,明要求、講儀式、重體驗,讓學生時時處處都有“做”的需要和“體驗”的機會。校園里專門開辟了開心農場,開設了特色手工課程,讓學生積極參與、快樂體驗,在動手動腦中挖掘潛能、獲得發展。學生手工作品成功轉化為產品,在線上、線下同步售賣。學生制作的小吃和面點,廣受歡迎。許多學生成為照顧家人的好幫手,一大批學生成功走上工作崗位,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多人榮獲“江蘇好少年”稱號、南京市勵志獎學金等。
秦淮特教學校立足課程建設,持續探索特殊教育新路徑。從“關注每一個”到“關注這一個”,力爭實現“一個都不能少”。展望未來,任重而道遠。學校將繼續努力,用大愛與大智慧幫助更多特殊學生融入社會,創造精彩人生。
(張慧 董盼)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