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職業技術學院 打造“四鏈”矩陣 賦能鄉村振興
日前,2022年全國高校賦能鄉村振興典型案例、首批鄉村振興電商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名單公布,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均榜上有名。這是學校心懷“國之大者”,聚焦鄉村振興需求,打造專業鏈、資源鏈、技術鏈、文化鏈“四鏈”矩陣,繪制服務鄉村振興的精彩畫卷的成果縮影。
以專業鏈對接產業鏈
德州素有“北京南大門”之稱,歷史悠久、物阜民豐。明清時期,德州倉就是運河沿岸的“四大名倉”之一。時光流轉,2015年,德州被確定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被賦予“一區四基地”的戰略定位,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德州案例”提供了重要機遇。
“糧食豐,百業興。”“糧食連年豐收,形勢喜人,如何把糧食儲存好、利用好是一項重要課題。我們以專業鏈對接產業鏈,讓糧食家底越來越充實。”德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樊兆杰說。
圍繞鄉村振興需求,學校設立糧食工程系,開設糧食工程技術與管理、糧食儲運與質量安全、烹飪工藝與營養等專業,拉長專業鏈,打造從存糧到糧食加工、深加工,再到餐桌的鏈條。強化動手能力,全校學生隨時可以到烘焙實訓室烘焙面包、制作糕點。憑借優越的產業和實訓條件,承辦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西式面點師”賽項德州市選拔賽等。
以專業鏈為依托,積極打造糧食領域市域產教融合聯合體,聯合行業、政府部門和30余家糧油食品加工、倉儲物流企業,成立德州市糧食行業協會,搭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平臺,順利推進在糧油食品的貿易、加工、儲藏、運輸、科研等領域的合作,為德州建設食品名城、“德州味”香飄世界保駕護航。
以資源鏈培養“領頭雁”
為了破解鄉村留不住“飛鴿牌”人才的問題,學校著力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永久牌”人才。
“我們投入優秀的師資和辦學力量、最好的教學設施,實施‘一村三計劃’,為全市每一個村培養三類人,分別是基層黨建‘領航員’、鄉村振興致富‘領頭羊’、掌握一技之長的‘新農人’,探索出一條培養鄉村振興帶頭人的新路子。”德州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同光說。
由德州市牽頭,學校發揮原德州廣播電視大學的辦學優勢,以辦好德州市基層干部專科學歷教育班為抓手,聚焦農村學員愿學、聽懂、實用,突出“能力+學歷”模式,在與省開放大學的課程有機融合的基礎上,改革和重建教學課程資源,開設基層黨建、農村政策法規、農村創業項目開發、美麗和諧鄉村規劃與建設和電子商務等理論課,穿插開展時政小評論、疑難問題調處現場模擬活動等實踐類課程,開發出“接地氣”、受學員歡迎的教育教學資源包。
學校選優配強教師資源,面向全校公開嚴格遴選課程教師和導學教師,從中央財經大學、市委黨校、市供銷社、鄉村振興服務隊、新湖街道等單位聘請專家與基層骨干,與農科院、市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市供銷社、濟寧市農村干部管理學院等單位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組建起結構優化、素質優良、保障有力的涉農專業專家師資庫,包括涉農博士師資近70名。
開發精品活動資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活動,組織開展“我和我的家鄉”宣講比賽、“美麗家鄉”攝影作品展示、紅色影片欣賞等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到渤海軍區教導旅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市革命烈士陵園、三澗溪村基層黨建示范基地、臨盤鎮現代生態農業基地、胡官屯鎮壯大集體經濟示范基地和中椒英潮辣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地開展現場實踐教學。
目前,德州市基層干部專科學歷教育學員達到1400余人,涌現出一批抓實黨建、帶頭致富的“達人”。孟寺鎮學員張小國致富不忘鄉親,引進1.5萬只櫻桃谷雛鴨賒銷給村里12家農戶,提供飼料,傳授養殖技術,助力戶均年增收2萬元。齊河縣經濟開發區譚策屯村學員劉興恩成立了“齊河縣翠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設1.2萬平方米的溫室大棚和萬畝農業生態示范園,承諾“風險自己擔,收益大家分”,解決本村無法外出務工人員20余人就業問題。
以技術鏈蓄能新業態
銷售渠道是否暢通,關乎農產品能否賣出好價錢、企業效益能否持續增長。學校將電商直播技術作為破解“信息差”的著力點,牽頭成立電商直播研究中心,組建網絡直播團隊,堅持“理論+實操”,幫助農民和企業員工從零基礎學起,學習直播電商、農產品帶貨、直播電商運營、主播成長、短視頻拍攝運營、賬號搭建運營等知識和技巧,取得顯著效益。寧津縣保店鎮孫莊家庭農場經營者劉肖文說:“之前沒有直播宣傳的時候,都是自己出去做批發,或者給超市供貨,往外銷售非常困難。開通網絡直播后,很多人來農場采摘,不僅銷售方便,效益也非常可觀。”
電商培訓是學校培訓工作的縮影。近年來,學校發揮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優勢,與德州市11個縣市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面向企業員工、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開展崗位提升、就業、安全和創新創業等各類培訓,打造了新型企業學徒制、新型職業農民等培訓品牌,年培訓2萬余人。天津市的中國石油大港油田電力公司組織40名員工來校培訓。華魯恒升集團每年委托學校培訓新招聘員工,捐贈價值500萬元的設備,校企共建的德州市綠色化工公共實訓基地獲評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公共實訓基地。
此外,學校圍繞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破解制約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技術問題,成立應用技術研究院和36個技術服務團隊,研制花生采摘機,開發鄉村河道淤泥再利用、鄉鎮企業菌菇罐頭保鮮等技術200余項。教師高強幫助20余家企業研發了射頻電刀肛腸治療機器人、DZGX-I型光纖器件測試設備、無人值守換熱站、多場景智能充電系統、溫室栽培互聯網智能控制系統等設備,并助力山東德光機器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選山東省2022年度科技股權投資項目推薦項目企業。
面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學校于2023年啟動“服務企業高質量發展‘十大平臺’建設工程”,著力建設共享閱讀平臺、技能培訓平臺、創新創業平臺、科技研發平臺、場景科普平臺、成果轉化平臺、網絡直播平臺、人才資源平臺、數字設計平臺、信息交流平臺,為服務鄉村振興、建設新型工業化強市和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注入新動能。
以文化鏈“點亮”“美鄉村”
學校致力于“一所大學溫暖一座城市”。
實施“大學溫暖鄉村工程”,大力濃郁鄉村黨建和紅色文化。校領導定期到農村走訪慰問老黨員和群眾,派出精干力量加入省派“四進”工作隊和市派“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隊,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強化基層黨建,繪制黨建文化墻,編寫紅色故事教材,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的心里。
以德能文化助力鄉村文明建設。與市婦聯共建德州家庭教育研究指導中心,開展家庭、家教、家風與心理健康和文明禮儀等培訓90余場。為鄉村婦女開展糕點制作、扎染等培訓。組建學生社團100余個,近一年組織學生走進街道、社區、農村,開展物品維修、科學普及、營養美食制作、成長輔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智慧助老、醫療健康和防詐騙宣講等志愿服務6000余人次,打造“技能+志愿服務”品牌,助力全國文明城市創建。
挖掘“兩河”文化,牽手“鄉土元素”。大力開展黃河和大運河文化研究,突出文化創意,策劃“中國夏津黃河故道桑泉康養小鎮”項目,斬獲全球品牌策劃大賽總決賽金質獎;為山東省保店鎮設計“胡蘇有禮”鄉村振興品牌,獲第四屆“泰山設計杯”山東手造創新設計大賽銅獎。建成山東省室內龍舟文化綜合體,組建龍舟隊,在第11屆中國大學生龍舟錦標賽中斬獲金牌2枚、銀牌1枚、銅牌1枚。傳承“兩河”技藝文化,建成德州黑陶、扒雞、紅綠彩、運河菜和傳統木藝5個山東省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德州窯紅綠彩項目入選山東省非遺保護十大亮點工作。編寫《世界運河手造》圖書,打造了世界運河手造研究高地。
(朱弘 李金甫 楊欣鴻)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