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職業技術學院探索“五對接五打造”高質量發展路徑
艱苦奮斗九十載 立德樹人譜新篇 ——綿陽職業技術學院探索“五對接五打造”高質量發展路徑
綿陽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具有光輝歷史和光榮傳統的職業院校,起源于秉持實業報國初心的留學歸國知識分子章繼南先生在1933年創建的江蘇省立宿遷玻璃科職業學校。抗日戰爭爆發后,學校西遷至巴蜀大地辦學,輾轉多地,最后扎根于中國(綿陽)科技城。90年來,學校經過多次改制和拆分合并,職業教育弦歌不輟,“艱苦奮斗、追求卓越”的立校強校精神愈發振奮,逐步發展為全國建材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一支生力軍、四川職教領域的一顆璀璨明珠。近年來,學校堅持提質培優、增值賦能,扎實推進“雙高”建設,深入開展“對標競進、爭創一流”活動,以“五對接五打造”為重點,探索出一條西部地方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對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
學校黨委不斷加強和改善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確立區域性一流職業大學的發展目標,加強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落實落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成1個全國樣板黨支部、2個省級黨建工作標桿院系,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奠定了堅實的體制機制基礎,營造了現代職教濃郁氛圍。
一是健全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系統化設計和建立黨委會、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校領導辦公會、二級學院黨組織會議和黨政聯席會、職能處室處務會等議事決策機制,合理劃分職責職權,優化明晰校內管理事項工作流程,并進行信息化改造,顯著提升了學校的治理能力和運行效率。
二是構建高質量黨建引領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格局。深入開展黨建工作示范學校、標桿院系、樣板支部創建,全面推進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工作室建設,通過黨員發展、示范崗創建、先進表彰,在教師和學生中樹立可學可比先進典型。學校黨委和各黨總支積極培育黨建工作品牌,各黨支部凝練實踐“優秀支部工作法”。黨委領導和各黨總支成員通過“聯、幫、包、帶”工作措施下沉到基層教學科研單位,與一線教職工及團隊一道攻堅克難。學校黨建工作起到了舉旗定向、凝心聚力、標桿示范的作用。
三是構建“五育并舉”教育教學體系。學校黨委堅定不移地以學生為中心、以教育教學工作為核心,按照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構建“五育并舉”教育教學體系。學校黨委逐一審定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全面提升建設“十大育人”體系,強化“三全育人”的責任與運行績效。
近年來,學校在思政課程建設、課程思政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勞動教育、技能訓練、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等方面形成了較完備的體系,取得若干國家、省級工作成果,實現了重大突破。2022年,在校學生參加全國重要競賽獲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學校立項國家勞動教育研究課題1項,完成2項四川省職教改革重大項目,獲得四川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
對接區域重點產業發展需求,打造職教命運共同體
學校位于中國(綿陽)科技城,在繼承發揚建材行業辦學優勢的同時,緊密對接區域重點產業發展對人才和技能的需求,深度融入中國(綿陽)科技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中提高自身職業教育適應性。
一是動態調整專業布局。及時研判區域重點產業發展趨勢及要求,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大為”的策略,把招生專業從56個調整到37個,有效對接區域電子信息、新材料、裝備制造、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等重點產業,分別設置專業和組建專業群,整合校內外辦學資源,克服了之前辦學面向不精準、專業布局散亂、辦學資源分割等弊端。
二是與產業龍頭企業緊密合作,共建特色產業學院,做實做優“雙元”育人。已經建成并平穩運行長虹電子產業學院、科大訊飛人工智能學院、綿陽金家林總部經濟區軟件學院、奇石緣智能交通產業學院、東材新材料產業學院、洲際酒店英才學院6個產業學院,高新產業學院等3個產業學院正在籌備中。各產業學院遵循市場規律和現代職教理念,形成清晰而穩固的權責關系,人才定向培養、合作科研攻關、職工培訓等功能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產業園區四方共贏,構建起具有生命力的職教共同體,為學校深入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人才培養新模式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目前,進入產業學院學習的學生占學校學生總數的30%以上,畢業生留綿率較三年前提高了逾10%,學校與區域重點產業的對接度大幅提升。
三是校企共建產教融合示范項目。為進一步突破校企合作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學校在省相關主管部門的支持下,立項建設兩個省級產教融合示范項目(基地):與四川奇石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申報建設“交通運維智能監測裝備產教融合建設項目”(人才培養類項目),總投資1.05億元;與四川東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申報“功能復合材料產教融合示范基地”(綜合類項目),總投資2億元。省財政、地方財政、學校和企業共同出資高標準打造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樣板,將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標準編制、成果轉化等方面產生強勁的經濟效益和示范作用。
對接崗位能力素質標準,打造和提升學校關鍵辦學能力
近年來,學校堅持標準引領,對標建設,持續豐富和提升人才培養工作內涵。
一是優先建設精品課程。各專業群及時將行業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轉化為課程教學內容,納入教學標準,并全力推進課程的數字化改造,已經建成2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6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各類校級課程建設項目總數超過200門。各門課程定期自我對標診斷,螺旋式改進提升,向課堂教學要質量。
二是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庫。學校作為主持單位,建成國家建筑材料工程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學校學生和企業職工已注冊4.7萬余戶,應用效果十分顯著。依照該建設模式和建設經驗,建成了9個校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基本覆蓋所有重點專業。
三是建設優質教材。5部教材入選“十三五”國家規劃教材,5部教材推薦參評“十四五”國家規劃教材。校企合作建設27部新形態特色教材。
四是建設虛擬仿真實訓中心。建成省級建筑材料生產虛擬仿真實訓中心及建筑BIM中心、思政課程實踐教學仿真基地、智慧旅游實訓基地等一批特色鮮明、技術先進的虛擬仿真實訓項目,提升了校內實踐教學的質量。
五是打造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完善師資隊伍建設與管理制度,建成教師發展中心,按照“四有”好老師標準,實施7項專項建設計劃,加快教師的引進、培養、使用和交流共享,師資隊伍的數量、結構、素質和能力都大幅改善。三年來,引培博士15人,引進國家技能大師2人、省級技術能手2人。建設國家、省級“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各1個,教師企業實踐基地19個。碩士及以上學歷教師占比達到60%,專業課專任教師中“雙師”素質教師占比超過80%,涌現出一批黃炎培職業教育獎獲得者、省級教書育人名師、省級技術能手等職教名師。
對接區域技能型社會發展趨勢,打造技術技能傳承與創新平臺
中國(綿陽)科技城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既需要“頂天”的戰略科技力量,也需要“立地”的技術技能支撐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學校依托優勢專業及其軟硬資源,持續拓展辦學功能,努力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
一是校企合作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成和運營省市校三級共8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學校開展應用技術研發搭建實體化平臺。每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博士或教授領銜,骨干教師和企業技術骨干組成聯合攻關團隊,針對企業需求開展應用技術研發。三年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承接了50余項縱向和橫向科研課題,成果轉化產生的經濟效益突破億元大關。
二是校地合作建成一批技能大師工作室。開展技能培訓,為區域旅游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事業作出了特殊貢獻。申小婷餐廳服務技能大師工作室、王文儷導游服務技能大師工作室、王雪嬌茶藝技能大師工作室、楊華娟羌繡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承訓的學員多次代表綿陽市在全國全省技能競賽中獲得優異成績。
三是多元合作建設大學科技園。學校與所在地政府部門、多家本地企業、本地知名科研機構聯合建設綿陽職業技術學院科技園,成為省內高職院校牽頭舉辦的兩家省級大學科技園之一。截至目前,學校科技園已經孵化科技型企業200余家,科技園管理公司營收逐步增長,服務功能日益豐富。
對接區域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格局,打造引領區域職教發展龍頭
作為國家示范高職院校、省級優質高職院校和“雙高”建設院校,學校在四川尤其是川北片區的職教戰線處于“排頭兵”位置,在努力服務中國(綿陽)科技城發展的過程中,依托其科技優勢、人才資源優勢、產業和企業聚集優勢不斷提升自身的辦學水平。同時,學校積極推進區域現代職教體系建設,通過牽頭搭建合作平臺、師資培訓與支援、干部交流與跟崗學習、項目指導等方式發揮區域職教改革發展龍頭作用。
一是牽頭組建與運行綿陽職業教育集團。該集團參與單位已經達到221家,集團成為區域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重要平臺,立項國家示范性職教集團建設單位,正在向實體化運行目標邁進。
二是貫通“本科—高職—中職”縱向發展體系。學校作為四川省首批高端技術技能型本科人才培養改革試點院校,與本地兩所普通本科院校合作,成功開辦材料類和電子類兩個本科專業;與20余所中職學校建立了穩定緊密的合作關系,在辦學基礎好、產業人才需求量大的專業開展中高職貫通培養;拓展與本科院校的對口合作,及時調整優化教學計劃,增加個性化教學的內容和環節,助力學生升入優質本科院校繼續學習,取得可喜成效。1013名2022屆畢業生成功升本,占應屆畢業生總數的23.67%。
三是校地共建區域公共實訓中心。學校與綿陽市人社和經信部門、中國(綿陽)科技城管委會、綿陽國家高新區管委會、游仙區合作,建設綿陽市公共實訓中心,分產業或專業大類在各產業園區內分別布局建設公共實訓基地。學校派出技術團隊管理與運營,區域內企業和其他院校根據實際需要共享使用。
四是校地合作建設社區學院和專門培訓學院。學校與所在地游仙區共建社區學院,為社區內的中小學生開展科普教育、組織研學旅行,選派教師定期為社區居民開展黨的理論政策宣講和多種科技知識講座。與綿陽市退役軍人事務管理部門合作共建綿陽市退役軍人教育培訓學院,為回鄉退役軍人提供有針對性、高質量的技術技能培訓,助力退役軍人順利再就業和創業。退役軍人教育培訓學院開辦以來,已經完成720人次的培訓,660余人利用培訓學到的技術技能開啟了新的職業生涯。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綿陽職業技術學院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向著“建一流職業技術大學,育一流技術技能人才,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的目標不斷前進。
(袁蓉 王榮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