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中山大學深圳附屬學校 “三力”并驅賦能實踐課程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4-08  閱讀:次   |
42.9K

  中山大學深圳附屬學校(以下簡稱“中大附”)位于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深圳市光明區核心片區,毗鄰中山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是中山大學和光明區合力打造的一所高起點、高品質、高標準的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學校聯動高端教育資源,形成強大的資源力,建設“全景式”課程,打造“無邊界”學習場景,讓學生在真實情境與項目中增長才干。發揮學校優勢,利用深厚的科技力持續賦能勞動教育,深化勞動實踐價值。在豐富的實踐活動與課程的基礎上,推出“小導師”課程,激活榜樣力,全方位增強學習力。“三力”并驅,賦能實踐,培養全面發展的未來少年。

  發揮資源力,共促“全景式”課程發展

  學校充分借助高校與社會的力量,聯動教育資源,打造全面、立體、豐富、個性化的“全景式”社會實踐課程體系,與中山大學及深圳市大型科研機構積極合作,帶領學生走進中山大學的16個院系、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的41個科室與診療中心,以及深圳市科學館、深圳灣實驗室等科研機構,進行真實情境中的項目式學習,參與職業體驗,觸碰前沿科技,求問領域專家,實操項目研究,從而激發學習內驅力,培養獨立或合作運用知識方法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帶領學生到光明科學城展示中心、光明文化藝術中心、依波鐘表文化博物館、李松蓢垃圾分類科普教育基地、新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禁毒教育基地、光明小鎮、鵝頸水濕地公園、新陂頭南濕地公園等地開展“行走光明”實踐活動。學校領導干部帶頭,教師們自主、積極地投身社會實踐活動,專業能力、協調能力得到鍛煉與提升。為扎實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形成新的系列與品牌,學校推進與高校資源、科研資源、醫院資源、社會資源合作,形成強有力的資源力,推進“全景式”課程體系的發展與成熟,促使學生與教師在其中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相互成就。

  借助科技力,賦能勞動實踐教育

  學校以科技發展為特色,提出“大科學”理念,探索“大裝置+大項目+大平臺”的多維發展路徑,打造科技特色學校,多項科創教育舉措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前列。依托區域定位優勢與自然地理優勢,學校目前正在積極建構“科技+勞動”實踐課程,將勞動教育融入科技理念,以科技創新勞動教育實踐,深化勞動教育價值。學校開展“廁所革命”,清晨、午間、傍晚,身穿紅馬甲的學生在校園洗手間擺放衛生工具,督促同學文明如廁,維持衛生清潔,既強化了文明意識,又學會應用潔廁靈等鹽酸類清潔劑與廁所污漬中堿性物質的中和反應及洗滌劑的乳化作用提高清潔效率。學校建造“未來農場”,讓學生體驗無土栽培,在播種與收獲的樂趣之余,了解作物所需營養元素如何促進種子的發芽與成熟。學校特意在樓頂開辟了勞動教育基地,結合傳統二十四節氣,讓學生按照傳統時令登上校園天臺種植農作物和中草藥,在除草、松土和施肥的過程中觀察研究,親身實踐植物學、土壤學和微生物學等科學原理,學會運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和土壤膠體的毛細管作用等生物學科學知識提高耕種效率。學校鼓勵學生將創意想法變為現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學校科研處教師的指導下,在光明農場參加勞動體驗的學生通過創新型勞動孵化好創意,龍瀟、賈遠碩、祝維琪等從實際應用需求出發,創作出方便挖紅薯的鐮刀鏟、禽畜自動喂水器等新型農具,提高了勞動效率,科技作品在光明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學校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在真實場景中獲取知識、實踐知識、掌握知識。生物、科學教師帶領學生在植物長廊認真欣賞植物,了解植物特性;在光明田園與光明農場觀察昆蟲,了解昆蟲的特征與習性。強大的科技力不斷擴充與革新學生勞動實踐的形式和內容,讓勞動實踐教育更具趣味性、知識性、探究性。

  激活學習力,打造無邊界學習場景

  學校注重榜樣的塑造,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激活群體學習力,走向更高的平臺。學校設置“一學生六導師”制度,打造“小導師”課程,選聘各類“小導師”,促進學生學習力綜合提升,拓寬能力提升的渠道。學校開設錯題講評課程,選聘“錯題小導師”,為同伴解決學習上的疑惑,培養學生的提問力與表達力;開設實驗操作課程,選聘“實驗小導師”,手把手教會同伴復雜的實驗步驟,增強學生的觀察力與操作力;開設戲劇表演課程,選聘“戲劇小導師”,在班級、年級中編排課本劇,提升學生的統籌力與整理力;開設名著閱讀課程,選聘“閱讀小導師”,帶領同學共賞經典,增強學生的傾聽力與歸納力;午休時,高年級的“故事哥哥”“故事姐姐”走進低年級班級,為弟弟妹妹們講故事,高年級學生提升表達力,低年級學生培養傾聽力;組織“小小監考員”隊伍,讓低年級學生去高年級監考,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專注力。此外,學校打通校園圍墻,為學生打造“無邊界”的學習場景,讓學生的學習場景不再囿于教室與校園,獲取知識、提升能力的途徑不再只是課本與學校教師,推動學生走出校門,通過定期開展“小導師”講壇活動和“小未來秀場”課程,提升學生的創新力。學生能夠站在中山大學航空航天學院里,向大家介紹飛船的相關原理;也能走進中山大學深圳附屬第七醫院,輔助醫生完成看病流程;還能走進深圳灣實驗室,向大家展示復雜的儀器操作。從“學生”到“導師”角色的轉化,對學生的學習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也為學生能力的提升開拓了廣闊的空間。“人人都是榜樣,人人皆為導師”的實踐,讓學生在“無邊界”的學習場景中得到全面發展。

  (羅燦 杜晗瀟 童程)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