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永安路小學 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推動項目化學習
為充分發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育人功能,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永安路小學聚焦素養導向、綜合學習、學科融合,通過優化頂層設計、打造研修共同體、研發項目資源庫、開展學科融合等四項舉措,促進綜合實踐課程的高效實施。
完善制度,優化頂層設計
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與開發者,學校鼓勵教師跨越學科界限,依據學科特點研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積極投身于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與研究,制定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案,將教師參與活動情況納入積分,計入學校績效考核,以學校頂層設計調動教師們的參與熱情。
組建團隊,打造研修共同體
學校高度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落地實施,校級領導組成核心行政團隊,從工作計劃的制定到項目的設置、實施,全程參與,為各類項目的正常推進提供全方位保障。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項目種子團隊,由學科帶頭人擔任組長,再通過雙向選擇組建具體項目組,負責具體項目實施。為進一步推進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化學習有效開展,采用半天無課日主題教研模式,讓團隊成員交流思考與困惑,復盤前期項目,形成團隊思考,形成共同體集體推進的團隊發展模式。
研發資源,形成項目資源庫
研發團隊立足綱要和學科要點,以“生活化、活動化、綜合化”為實施方向,以“創新—實踐—發展”為實施主線,梳理了“綜合實踐活動+”項目清單,增加了勞動育人、科技智創、美育潤智等多個校本課程資源包,形成了傳統主題類、單元項目類、隨機生長類等課程資源,同時利用百米長廊、成長園地、游戲區等開辟多個實踐空間,滿足了學生項目實踐的物化需要。
融合學科,構建有效實施路徑
學校通過“選擇項目、制定方案、協作探究、生成產品、成果交流、評價反思”,整合學科知識,打破學科壁壘,重構學習資源,堅持項目化學習的整體推進,逐漸形成了實驗探究類、體驗感悟類、學科融合類三種實施模式。
一是基于創新的項目化學習(實驗探究類),專注于助力學生考察探究、創意物化。該模式采用“興趣激發—對話互動—動態生成”的實施思路,教師帶領學生查找資料、實驗探究、分析數據、解決問題,通過設計、制作將自己的創意變成實物。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綜合實踐與學科知識巧妙融合,以實踐活動為載體,開啟探究之旅,提升了探究意識與實踐能力。
二是基于體驗的項目化學習(體驗感悟類),專注于培養學生體驗感悟、致知力行。該模式采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制定方案、實踐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融合信息技術、數學、美術等學科知識,打通學科之間的壁壘,在項目、學科和學生之間建立關聯,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體驗項目化學習的樂趣。該項目的開展,增強了師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學校先后獲得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等榮譽稱號,《校園足球》雜志對該項目進行了宣傳推介。
三是基于教材的單元項目學習(學科融合類),專注于培養學生將學科知識內化于心、外顯于行。依據學科特點設計單元項目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在學校、家庭、社會中開展實踐,啟發學生將學科知識與實踐應用有效融合。學科單元教學在數學、語文、英語等學科中全面推開,在勾連整個單元的基礎上創設真實情境,設置大任務,用大任務來驅動和連接整個單元的教學,實現了新課程標準中學生在任務驅動下主動參與的大單元整體教學理念。該模式獲得濰坊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在全市推廣。
聚焦項目化學習之后,項目化學習的要素融入了學校的日常課堂和活動,全校師生從被動到主動,呈現了學校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化學習從入門到突破再到生長的三級進階。學校將繼續根據學生、學科、年級特點,進一步完善項目化課程體系,打造教師易操作、學生喜愛的課程范式,持續推進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化學習的實踐探索,充分發揮綜合實踐活動的育人功效,為學生健康全面成長奠定基礎。
(張玉秀 李金艷 鄭茹琳 高艷君)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