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工程科技學院 培育“一型兩化”特色 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原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創辦于2004年2月。2014年5月,經國家教育部門批準轉設并正式更名為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同年9月,學校成為湖北省首批應用型人才培養試點高校,并開始以“應用型、國際化、個性化”為人才培養特色,著力避免高等教育同質化、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矛盾,推動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特色鮮明的應用型高水平大學轉變。
多年來,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加強內涵建設,凝心聚力,真抓實干,以全面服務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走出了一條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化、個性化發展的“武工院”模式。
堅持應用型辦學定位
推進產教深度融合
如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新賽道上探索新航向、在專業建設上注入新動能,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雄厚的人才基礎,是新時代賦予應用型高校管理者的新命題。
作為湖北省首批應用型人才培養試點高校,學校以產教融合為突破點,不斷加強建設實踐育人體系,將創新鏈、產業鏈、教育鏈和人才鏈、價值鏈聯結貫通,積極打造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生態。
通過不斷加強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建設工作,學校創造性地研發了“六個融合”+“六個聯合”的“六+六”協同育人模式,探索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高等教育創新、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需求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新樣本。
“六個融合”指積極融合國家發展戰略、融合地方經濟發展、融合實踐教學、融合社會資源、融合鄉村振興、融合產業學院,“六個聯合”即校地企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標準、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聯合開發課程、聯合搭建實習實訓平臺、聯合推動就業創業、聯合組建教學指導委員會。
利用“六+六”協同育人模式,學校、地方政府部門、企業、行業等各方資源都參與到學生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綜合素質教育的成長過程中,讓人才培養真正滿足社會和企業所需,實現校企共贏的育人目標。
構建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辦學格局,積極探索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有效銜接機制,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通過對接湖北省“51020”現代產業集群,學校緊扣產業發展脈搏,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建設了計算機信息類、會計金融類、藝術設計類、教育服務類四大專業群,聚焦國家戰略和地方重點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
學校高度重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續加強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建設工作。2022年,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共計獲批國家教育部門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4項,年度獲批項目總數創歷史新高,居同等高校前列。這一數據,既彰顯了學校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領域的良好發展態勢,也對學校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創新課程體系、加強實踐育人環節、構建創新創業育人環境等起到積極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學校將繼續以項目建設為依托,深入推進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將企業、產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的每個環節,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打造國際化特色
促進內涵發展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之下,走國際化道路成為應用型大學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的路徑之一。通過集合世界一流名校教授、國內外名企,整合多國地理人文及其他社會領域相關知識,學校有機融合“線上名校課程+小班教學+跨境實習”等多維度模塊內容開辦“云游學課堂”,讓學生在體驗西方高等教育的同時,感受世界多元文化,開闊學生視野和思維。
舉辦“視界決定世界”國際線上教育展,讓學生足不出校,享受優質國際教育資源。近年來,學校通過網絡“連線”英國倫敦藝術大學、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20余所世界名校進行直播推介,加深專業認同感,引導學生樹立更明確的目標,并做好學業生涯規劃,幫助每一名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學校十分注重國際化的學術氛圍,以“海外名師大講堂”為主線,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先后邀請澳大利亞迪肯大學、英國創意藝術大學、加拿大卡普頓大學、韓國西江大學等國外院校的教授來校講學,帶動學校教師與國外院校教師在相關專業領域互動交流。“海外名師大講堂”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提升了學校的競爭力,也促進了學校內涵式發展。
學校定期舉辦聯合國人口基金UPower計劃,選派優秀學生赴北京、上海參加由聯合國人口基金舉辦的培訓。他們深入社區、進入企業,多方面認識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并結合實際響應聯合國人口基金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
推薦學生志愿者參加各項國際會議和國際賽事。2020年,學校選派10名學生參加由世界金融論壇主辦、金磚智庫和重建布雷頓森林體系委員會聯合主辦的“世界金融論壇武漢峰會暨第三屆世界金融論壇”活動。在與國際金融學術專家面對面交流的同時,學生們通過國際化的舞臺,將專業知識學以致用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通過搭建海外深造平臺,鏈接海外高校資源,助力學生牽手世界名校。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學校先后有70余名學生進入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悉尼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卡迪夫大學,加拿大卡普頓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等名校繼續深造。在實現學歷升級的同時,他們也在跨國教育的平臺上,用孜孜不倦的求學進取之心,展現著當代中國青年的精神風貌,為樹立大國形象貢獻力量。
構建個性化體系
培養應用型人才
通過個性化的課程體系,實現應用型人才個性化培養。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學校從尊重學生的個性與稟賦出發,推出了以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學、個性化發展四平臺與思政課、語言課、身心健康、創新創業、通識素養、學科(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與專業拓展(方向)課、特色課程等九大模塊相結合的“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同時,對大學英語課程分層分類教學,體育課程實行項目式教學。
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離不開對教學模式的不斷優化探索。近年來,學校推行了“1+X”培養模式,“1”為學歷證書,“X”則代表各類職業技能證書,所有學生均可自主選擇專業成長方向。開通學分置換渠道,保證“條條大路通羅馬”。依托學校創新創業、志愿服務、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品牌優勢,設立綜合素質學分,激勵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文體競賽、社團活動、科學研究等活動,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績效為中心”。
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極大激發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潛力。在“立德博學篤行創新”的校訓精神指導下,武工院學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充分彰顯了當代青年大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奮筆書寫了一幅幅激揚青春、開拓人生、奉獻社會的壯麗篇章。
學校圓夢計劃團隊,用照片傳遞溫暖,歷時8年,為全國30多個地區1400位老人拍攝5萬余張照片。3月15日,中央電視臺《晚間新聞》節目以《志愿圓夢用光影留住最美“夕陽”》為題進行了專題報道,對團隊成員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給予肯定。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近年來,學校畢業生群體中,涌現出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董騫、湖北省就業創業先進個人汪生軒、武漢市大學生創業先鋒韓康、中國(福州)設計杰出青年陳鋒鋒、湖北新聞獎獲得者古幼新、“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候選人”鐘經以及湖北省“長江學子”朱久虎、陽杜輝、李龍等一系列先進典型。隨著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日漸成熟,武漢工程科技學院也成為高質量應用型人才成長的一方“沃土”。
得益于“一型兩化”的創新性辦學理念,近年來,學校品牌與特色日益彰顯,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先后獲得了“湖北省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基層單位”“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湖北省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湖北省雙學士學位授權單位”“湖北省大學生征兵工作突出高校”以及武漢市“平安高校”建設示范單位等榮譽。
個性化的培養體系,極大激發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潛力。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學生在國家、省級各類學科競賽中獲獎1000余人次。第三方調查機構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年至今,學校本科畢業生就業對口率從2020年的80.99%增至2022年的87.51%;畢業生受到普遍贊譽,企業滿意度綜合評價均值常年在90分以上,位居同等高校前列。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多年來,學校不斷加強頂層設計,砥礪奮進,積極探索規模與內涵協調發展的辦學道路,目前已取得一定的辦學成果。學校將繼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建成湖北一流、全國知名的多科性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目標,以國際化和個性化為特色,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實踐應用能力強、有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常務副校長 王加青)
(正文結束)
